当前版: A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多为公民科学素质“找差距”

  评论员观察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已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这是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

  从整体来看,成绩喜人,进步显著。调查结果显示,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部达到或超过“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已整体进入新阶段。而在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刚达到8.47%;2005年,这个比例仅为1.6%。

  但换个视角来看,科学素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层次。公民科学素质在结构上出现失调失衡,会影响整体上的建构,进而拉低认知和实践的水平。也就是说,仅有单一的知识不行,还要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有了知识也不行,还要有运用科学思维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有了知识和方法还不够,还要有科学精神,要能持续学习、不断适应新变化。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学历高的人有可能科学素质并不高。因为,方法不科学,思维不科学。前些年,有人鼓吹吃绿豆、茄子能治病。过去一年,围绕防疫,一度流传“盐水漱口防病毒”“抽烟喝酒防病毒”的谣言。之所以有人轻信这些违背科学、颠覆常识的谣传,根本上是因为科学精神的缺失和科学思维的不足。

  所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要打造系统工程,要全方位找差距、补短板。要看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1988年,美国公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2000年,这个数据是17%;到了2016年,是28%。也要看到,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差距明显。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75%和6.45%,二者差距是7.3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这个差距似有扩大的迹象。我国60岁至69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3.5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为2.11%,均低于5%。

  归根结底,公民科学素质的各类差异,反映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和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相称。我们亟需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的体制机制,提升公众参与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以期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多重挑战。按照《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的指引,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那个时候,社会公众将更充分地参与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将更好地协同起来。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3版:2021广州两会
   第A4版:2021广州两会
   第A5版:评论
   第A6版:广州过年 花城看花
   第A7版:广州过年 花城看花
   第A8版:专题
   第A9版:2021·平安春运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A12版:经济·湾区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黑科技
   第A15版:汽车·揾食
   第A16版:地产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说政事
   第FSA15版:追热点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奋力开创新时代广州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
“留岗红包”让就地过年更暖心
美丽广州
多为公民科学素质“找差距”
从“入口处”为师德把关
“最缺工”都是“熟面孔”,怎么破?
新冠确诊过亿,全球命运与共
公仆要有能容“草包”的雅量
火了的方言剧,切莫失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