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当前,一些地方文山会海出现反弹回潮现象,且表现形式屡屡变异,令基层干部叫苦不迭。比如,以会“套”会,以时间补数量;视会议为“待遇”,随意扩大参会范围和规模;“关键少数”疲于奔会,“困”在会议室;改头换面,借“云”反弹;沉迷于搞变通,文件“红头”变“白头”;热衷统计造假,搞“数字减负”;等等。(9月20日《半月谈》)
《半月谈》报道提到,一位基层干部戏称自己“工作时间陪会,休息时间加班”。一句调侃,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摄制的科幻电影《错位》,男主角赵局长为了应付文山会海,弄了一个与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专门替他开会。一开始,“开会机器人”确实骗过了许多人,替赵局长开了不少会,但当机器人染上某些官场陋习之后,竟然惹出不少麻烦。
重温老电影,笔者只想说两点:一是文山会海由来已久,渐成官场“牛皮癣”。尽管各方“移山填海”的决心很大、措施很多,然而,以“山”之高、“海”之深,移之、填之谈何容易?甚至于,治理步伐都跑不过反弹速度。一首打油诗慨叹“文山会海何时休,年年减文文更厚,岁岁压会会更愁”,入木三分。二是会场中人未必真喜欢,很多时候不过是身不由己。大会套小会、长会接短会,会扣一会、日复一日,人生有涯、开会不止,是人都会烦。遇上言不及义的“神仙会”、与己无关的“陪衬会”,更是一种折磨。
文山会海为何经常出现“变异株”?和病毒变异一样,瞒天过海、规避治理是主因。一些地方、一些人并非不知道中央三令五申,一再要求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为基层减负,但他们就是办不到,于是便在形式上花心思,以假精简蒙混过关。为何办不到?主观上可能“不想办”,在一些人看来,开会发文是一个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策略,既彰显了态度又代表了落实,还省却了埋头苦干的辛劳。何况,会开多了,一些人屁股都坐出“茧”来,开出了路径依赖,一时半会改不了。客观上可能“不好办”,上面开了一个会、发了一个文,下面怎么办?不依葫芦画瓢,上面怎么看?又如何体现执行力?夹在中间者,左右为难。
防范文山会海变异、反弹,不能满足于“动手术”“下猛药”,还要着眼于“打疫苗”“治未病”。一些地方以开会压会、以发文减文,本身就不甚妥当,还煞有介事弄出一套大而无当的规定。防范文山会海反弹回潮,一要做到上下贯通、一体推进,以系统集成思维疏通堵点、解决痛点;二要保持唯实是举、唯真是奉,以实干实效评价基层表现;三要奖掖先进、树立典型,以正面激励促使干部崇尚实干。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