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街小石集“原拆原建”项目半年时间完成重建,完成“忧居”到“优居”蝶变;东山印象广场“扩容重构”成为新河浦历史街区的“客厅”;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第五立面”焕新提质,解决隔热、防水难题……自“百千万工程”启动以来,广州市越秀区紧扣“大抓产业发展、大抓人居环境建设、大抓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大抓体制机制改革、大抓社会力量参与”要求,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以民生为本,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文/廖靖文 图/钟涌
产业赋能:旧载体焕新韵 老街区酿新篇
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产业升级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老城活力的密码。老城区空间有限,越秀区以“尊重历史、融合创新”为核心,盘活历史载体、植入特色业态,让沉寂的老建筑、老街区成为产业升级的新载体。
广东省商务厅近日发布2025年省级特色步行街(商圈)名单,越秀区东山口(庙前西)商圈成为全市上榜的两个商圈之一。以“一方东山”文创园为代表的东山口商圈,以潮流业态赋能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三年来,越秀的商业街实现“提档升级”——北京路“南拓”,商圈步行路段延长至4.7公里,“登越秀山—逛北京路—游珠江”岭南广府经典游路径全线贯通,“花城花街”“同庆坊”“粤飨集”项目接续上新;农林下路商业街更新以“分段式”设计提升风貌品质,助力商圈客流增长20%、商铺营业额提升45%,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
光塔街辖内解放南象牙街的百年红砖建筑群,近来成了市民打卡的新热点——这里是大湾区中医康养街区的首发区“大德・国医坊”。过去这里许多空间被用作仓储,掩盖了历史底蕴的光彩。项目延续原有街巷肌理与风貌,在修缮保护百年建筑的同时,植入中医药文化内核。这里与省中医院近在咫尺,目前已聚集王老吉、化州橘红等知名品牌,周岱翰、许尤佳、刘旭生等国医大师的工作室也将陆续开门迎客,既守住了广府的“老味道”,又酿出了产业的“新滋味”,契合越秀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发展定位,传统与创新在此共生共荣。
存量空间的“腾笼换鸟”,正在为老城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六榕街流花路的得宝保龄球馆,曾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沉寂数年后,如今引入专业团队改造为粤建得宝文体综合楼,预计年内对外开放,将成为集创新、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地标性空间。解放北路上的以太广场,已基本完成主体改造,流花街结合周边越秀公园的生态资源,指导项目以“公园+商业”为核心理念重塑身姿,不久后将以“商务、文旅、潮玩、消费”的多元面孔,成为激活流花商圈的新引擎。
民生善治:城脉焕新颜 服务暖人心
产业焕新为老城注入了发展动能,而民生善治则让发展成果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百千万工程”的落脚点,始终是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越秀区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初心,用“绣花”功夫改善人居环境,以“全龄友好”为导向优化公共服务,让每一处改变都触手可及,每一份温暖都直抵人心。
东濠涌的再次蝶变,是越秀治水护绿、改善人居的生动注脚。在历经10余年的成功治水后,越秀循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思路,将东濠涌沿线打造成为市民漫步运动的好去处,以历史水系为轴,串联沿线历史风貌区与文化资源,从河涌、高架、水岸、界面及街区五个维度发力,让东濠涌沿线成为集生态、文化、运动、产业等元素于一体的碧带公园。
十五运会开幕前夕,阔别市民近40年的均益球场重新“回归”,打造街角开放式小型足球场;二沙岛广州大桥桥底的空间“变身”成为乒乓球场、匹克球场。秉持“办好一次会、激活一座城”的核心理念,越秀区深度挖潜桥下空间、闲置天台、低效场地等城市边角地块,建设、翻新“灯光球场”24处38个,转化“金角银边”运动场地超3万平方米,有效破解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运动空间不足”难题,实现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空间资源集约利用。作为十五运会比赛场馆,省人民体育场周边精准实施“全要素”提升,“烈士陵园—英雄广场—省体育场”空间轴线实现贯通,赓续厚重记忆,更添街区活力。
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让不同群体都能感受到温暖。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越秀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在杨箕投入使用,提供全日托、临时托、计时托和延时托服务,精准满足6—36个月龄婴幼儿家庭的需求。这是越秀区在2024年率先全面建成“一街道一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后的深化实践,为家长们破解“托育难”的烦恼。与此同时,遍布全区各街道的100多家“长者饭堂”,逐步焕新升级为“社区饭堂”,服务面更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此享用选择多样、可口实惠的饭菜。
治理创新:机制促发展 共治聚合力
无论是民生改善还是对口协作,都离不开治理机制的创新与多方力量的凝聚。老城区治理千头万绪,越秀区跳出“政府单打独斗”的旧思路,通过机制创新打通堵点,汇聚企业、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越秀区积极引导属地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广州建筑集团下属8家企业与越秀18个街道结对,聚焦老旧房屋立面品质提升、房屋安全隐患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实事,采用“群众点头我搞掂”管理模式,由政府逐户摸排居民楼漏水、裂缝、空调外机移位等问题,企业主动承担防水加固、隔热层建设等工程,让居民真切感受到“房子不漏了,心也不堵了”“天台干净了,看着都舒心”。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治理从“要我做”变成“一起做”。因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表现突出获全省通报表扬的越秀区农林街,其辖内农林上路社区打造的“邻里之家”,就是“多元共建”的典型案例,推动街区服务由“小邻居”转变为“大邻里”,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美德焕发新的生机。
治理创新的种子,同样在帮扶协作的土壤中开花结果。越秀区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实施“组团式”教育帮扶模式,通过精心谋划、系统推进和精准落实,构建起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帮扶体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转变,有力推动对口帮扶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广东湛江遂溪乌塘,越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携手当地以党建聚力产业升级,让昔日“藏在深闺”的乌塘“仙品荔”成为网红农产品。“越秀市场+遂溪产品”协作模式的推进,让“仙品荔”销售额从2022年的1.5亿元跃升到2025年的3.1亿元,实现从“种得好”走向“卖得好”,为遂溪乡村振兴培育强劲引擎,驻遂溪县乌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遂溪县工作队队长蒲火元分别入选省“百千万工程”推进过程中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名单。
如今走在越秀区,红砖楼飘着药香,东濠涌的碧波上掠过水鸟——老城新彩已绘就,活力向前不停步。未来,越秀将继续以“五个大抓”为抓手,让千年老城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中,绽放更持久的活力与魅力。
专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