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在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21市经济榜单中,梅州GDP增速领跑全省。而作为广梅产业协作的主阵地,广梅产业园发展同样“气势如虹”——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同比劲增60.1%。这条昂扬上行的增长曲线,正成为苏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全力驱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梅州速度”。
数字跃升的背后,离不开广梅对口帮扶协作的携手并进与双向赋能。2023年6月,第四轮广州对口帮扶协作梅州指挥部(以下简称“广梅指挥部”)进驻梅州以来,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产业协作、乡村振兴和民生帮扶。从产业的创新“造血”到乡村的全域振兴,一幅以“广梅样板”为底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正在粤东北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广梅对口帮扶协作硕果盈枝——在2024年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评估中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综合成效较为突出”;梅州和广梅对口帮扶协作在2024年度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中均获得“优秀”;广梅指挥部被评为省“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集体;在2024年度全省园区综合监测中梅州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广梅产业园、番禺(蕉岭)产业园、大埔(海珠)产业园均获“好”等次;广梅产业园在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作为唯一园区作经验发言……
“没有坐等出来的成绩,只有实干出来的精彩!”广梅指挥部指挥长张文杰表示,下一步,广梅指挥部将全力以赴助推广梅两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全力打造全省对口帮扶协作“广梅样板”,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融湾发展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图/陈家源、杨伟南、陈志洪、黄家豪
数读广梅帮扶协作
产业协作
在2024年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评估中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综合成效较为突出”;梅州和广梅对口帮扶协作在2024年度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广梅指挥部被评为省“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集体;在2024年度全省园区综合监测中梅州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广梅产业园、番禺(蕉岭)产业园、大埔(海珠)产业园均获“好”等次。
2024年广梅产业园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20.2亿元,较2022年翻近一番,产值规模居梅州产业园区第一,写入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9月,广梅产业园工业总产值121.8亿元,同比增长60.1%;新引进中汇云翔、中宇电缆等项目16个。
乡村振兴
2023年6月以来,广州派出280名帮扶干部,每年拨付6.2亿元支持梅州104个镇发展。703个帮扶村中700个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546个超15万元;30个帮扶镇中28个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占比93.3%。
为梅州30个镇引进帮扶企业369个,投资总额9.14亿元,带动7109名低收入人口增收;援建帮扶车间82个,吸纳就业5695人。
民生帮扶
广州投入5.4亿元支持梅州“6·16”特大暴雨灾后重建,145天内在蕉岭建成2个“广州小镇”(780套住宅),已于今年1月移交,成为“百千万工程”标志性项目。
2023年6月以来,开展“三项工程”培训5.7万人次,帮助4.7万已脱贫人口就业;投入2034.9万元改善教学设施,选派360名教师支教,结对31所学校;组织50家医疗机构来梅义诊47场,受诊3.5万人次,开展科研项目15个。
“广梅铁军”
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一支“敢闯敢试、争创一流、干净干事”的“广梅铁军”。广梅指挥部被评为省“百千万工程”表现突出集体,7个派驻工作队和10名广州帮扶干部获评梅州市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
协同赋能:“三个协同”破瓶颈 产业集聚势如虹
跨越式发展,根基在产业。然而,梅州长期面临的产业困境在于“链条不全、资金紧张、成本高企”。以铜箔产业为例,梅州被誉为“铜箔之乡”,下游产业链较为完整,但上游原料供应曾是短板。广梅指挥部的破题之钥,是打破传统帮扶路径依赖,以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三个协同”模式,正是这把“金钥匙”。面对梅州铜箔产业“中部强、两头弱”的瓶颈,广梅指挥部精准落子,创新探索“国企与民企、制造业与金融、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的“三个协同”模式。
该模式通过引入民企晟鑫公司负责上游产业链的铜杆生产,成立国企广梅铜业公司提供资金和销售支持。两者协同,依托国企信用获得约6亿元银行授信,既解决了晟鑫的原材料采购资金,又给予下游的嘉元科技、盈华电子等龙头企业一定额度资金账期,解决铜箔企业流动资金压力大的问题。此外,广梅铜业公司通过推动铜压延产业落地,补足梅州铜产业集群,加强了铜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合作。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数据显示,晟鑫公司自2024年签约入园到升规纳统仅用4个月时间,再次刷新“广梅速度”。该项目已累计实现工业产值超77.4亿元。同时,项目带动16家配套企业上规纳统,今年前三季度已带动产业链实现销售额98.9亿元,梅州铜箔产业发展势如破竹。
与此同时,“免费广梅园”政策如同强力磁石,吸引着大湾区优质项目。“从考察到签约不到2个月,园区服务让我们决心扎根。”从惠州转移而来的睿工科技经理陈江列说,四年免租等政策每年为其节省上百万元。免费政策实施以来,园区新引进2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7.75亿元。
制度出新出彩,干部担当有为。2023年6月以来,广梅产业园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招商团队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开展外出招商近500次。其中,2024年引进的香港上市公司承达项目将在今年底投产并上规纳统,是梅州五年来首个单笔实际利用外资超亿元的项目,拉动梅州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94.5%,获省商务厅表扬。
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今年1—9月,广梅产业园新引进项目16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个;新投产项目14个。如今,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链条并肩延伸,由“单点开花”迈向“集群成势”,在广梅产业园绘就一幅苏区融湾的蓬勃图景。
乡村蝶变:“帮镇扶村”强根基 绿水青山展新颜
跨越式发展,必须是全域的、共享的发展。广梅指挥部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将产业兴旺的种子播撒在梅州的广阔乡村。
立冬后的梅州市蕉岭新铺镇,晨雾尚未散尽,同福村的千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已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村民曾姨弯腰割韭菜,动作麻利:“以前土地撂荒,现在流转出去有租金,在基地干活每天还能挣120元,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说话间,她身后的田埂延伸成一条绿色长廊,一头连着湾区群众的餐桌,一头连着苏区百姓的腰包。
这片生机盎然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正是广梅指挥部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缩影。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新铺镇创新推行土地预集约模式,目前已实现全域预集约耕地1.85万亩,让昔日零散的“巴掌田”变成了连片的“聚宝盆”。
“基地已实现日产蔬菜超万斤、年产值1000多万元。”广州派驻梅州新铺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温凌麟走在田埂上介绍,通过“流转+就业”模式,土地租金提升至600元/亩,为周边村民创造120余个就业岗位,务工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带动同福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5万元。
土地集约不仅振兴了蔬菜产业,更催生了“光伏+”的创新实践。在新铺镇福岭村,废弃小学的屋顶和空地铺满光伏板,年发电收益70多万元;板下赤松茸悄然生长,教室里培育着茶树菇,山鸡踱步其间。“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闲置校舍养殖”,实现了一块土地多份收益。这一“集成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已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新铺镇三个村先后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类似的产业兴村场景还在梅州多地上演——大埔县茶阳镇的“订单菜心”让冬闲田四季常绿,企业包销、技术指导,农户只管种,亩产净利2000元;兴宁市罗浮镇工作队打造千亩百香果种植基地,产品销售覆盖30余个城市,带动500余农户就业;还有梅县区白渡镇的连片蔬菜基地、蕉岭广福的“光伏+食用菌”,都在复制“土地整备—产业导入—收益反哺”的闭环。
这些在梅州田间地头开出的“产业之花”,其背后正是广州帮扶干部的持续浇灌。2023年6月以来,广州两轮共派出280名帮扶干部奔赴梅州,每年拨付驻镇帮镇扶村资金6.2亿元,支持梅州104个镇乡村振兴发展。
在广梅指挥部的推动下,梅州乡村振兴之花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广州帮扶协作的703个村中700个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30个镇中列入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含培育)共28个,引进帮扶企业369个,投资总额9.14亿元;援建乡村振兴帮扶车间82个,吸纳就业5695人……从土地集约到产业融合,广梅指挥部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梅州大地上书写着产业兴、集体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生动答卷。
广梅情深:“广州小镇”筑新居 幸福答卷暖民心
冬日暖阳洒在梅州蕉岭“广州小镇”的白墙黛瓦上,曾明推开新家的窗户,远处稻田连片,楼下邻里笑语盈盈。
时间回到2024年夏天,在“6·16”特大暴雨中,曾明家位于新铺镇的老屋被洪水冲裂,一家人辗转借住亲戚家、租房过渡。76岁的父亲陈海祥提起往事仍心有余悸:“泥砖房裂了十多处,变成危房了。”
转机来自广州援建的两个“广州小镇”——短短145天,780套住房拔地而起,曾明一家分得三室一厅,精装修配齐基础设施,真正实现“拎包入住”。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一家人能住进新家!”曾明说,入住新家近一年来,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这里物价低、环境好,连买菜都方便!”他还算了一笔“幸福账”:两个孩子15分钟就送到县城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父亲5月突发脑梗,从小区到县人民医院车程仅10分钟,“抢回黄金抢救时间”。此外,小区楼下和物业群里不时推送的就业信息,让曾明有机会做起居家客服的工作。尽管目前因照顾老人孩子还无法全职工作,但他坚信:“等小区旁边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好,我就能放手去打拼!”
蕉岭“广州小镇”物业项目经理钟俊介绍,除了在小区张贴招聘信息外,当地还为居民提供了不少公益性岗位。今年48岁的何中南是蕉岭南磜村村民,去年洪灾中,他家的房子被洪水冲走,如今也搬进了“广州小镇”的新家。“我右手残疾,政府就给我安排了物业保安的工作,每天只负责看监控。”何中南感激地说,“每个月工资有三千元左右,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
“广州小镇”这一样板工程,正是广梅情深的生动体现。去年,面对梅州特大暴雨,广州市财政投入约5.46亿元,广州市协作办、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梅指挥部等部门高效联动,打造蕉岭、广福两个“广州小镇”。23栋住宅楼仅用不到半年便交付使用,成为“百千万工程”的标杆项目,也是广梅对口帮扶的民心工程。
崭新的楼宇为受灾群众遮风挡雨,而更广阔的民生福祉长卷,还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徐徐铺展——两年多来,广梅指挥部已开展“三项工程”培训5.7万人次,帮助已脱贫人口4.7万人实现就业;教育医疗结对帮扶覆盖学校31所、医疗机构50家,华师附属广梅产业园小学连续四年获评教学质量优秀奖……正如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所言:“帮扶不仅是建房修路,更是为百姓铺就从安居到乐业的幸福路。”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广梅帮扶协作正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开启,“湾区+苏区”的政策叠加效应将进一步释放,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强实力的梅州苏区,必将在广梅携手和双向赋能中,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线观察:广梅速度“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机器轰鸣,铜杆在生产线上如金瀑般流淌。在广梅产业园的晟鑫(广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总经理钟潮洪看着眼前火热的生产场景,内心感慨万千。企业去年4月才成立,8月就上规纳统,今年产值直奔70亿元。“如此广梅速度,几乎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钟潮洪不吝赞许道。
晟鑫公司创下的“广梅速度”,源于广梅指挥部创新探索的“三个协同”模式。梅州铜箔产业名声在外,但产业链上游的铜杆原料却长期依赖外地采购,资金占压大、物流成本高。晟鑫的落户,瞄准的正是补齐这块短板。
“我们负责生产和质量,国企广梅铜业负责资金和销售。”钟潮洪道出了“国企与民企协同”的核心。背靠广梅投公司的国企信用,广梅铜业获得了近6亿元的银行授信。这笔钱,成为撬动整个链条的杠杆。
一方面,它为晟鑫采购原材料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它为下游的嘉元科技、盈华电子等“用铜大户”提供了宝贵的资金账期支持。这就实现了“制造业与金融的协同”。
“以前从外地拿货,至少要备一个月的库存,资金和仓储压力都很大。”一位下游企业负责人说,“现在晟鑫就在园区里,相当于把仓库安在了家门口,需要多少送多少,我们的流动资金盘活了。”
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效应远不止于此。晟鑫与嘉元、盈华等梅州龙头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形成了稳定的内循环。
在广梅产业园相关负责人看来,“三个协同”打破了过去“招商难、落地慢、产业链松散”的困局。“一个创新,实现了工业产值、商贸销售额、企业降本、国企做强四个成效。”目前,园区正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家居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及产业集群落户,进一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有了机制创新,更需要服务护航。“广梅指挥部领导的担当作为和暖心服务,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广梅园的诚意与效率。”钟潮洪回忆,项目初期厂房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立即协调资源,免费提供了办公场所,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变压器扩容、厂房更新等配套建设。此外,园区还协助企业解决环保投诉、税务合规等问题,确保企业安心生产、合规经营。
车间外,秋冬阳光正好。钟潮洪对未来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有了这套模式的护航,我们预计2026年有望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晟鑫的生产线上,流淌的不仅是炽热的铜水,更是广梅指挥部机制创新的成果。这为苏区产业注入了蓬勃活力与无限可能,成为打造对口帮扶协作“广梅样板”的生动实践。
专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