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本版
  • 往期
  • 分享
  • 客户端
第A20版: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南沙 向海图强链世界 湾区聚力绘宏图

耿旭静、董业衡、南宣

本文字数:3330

  广州港南沙港区。

  珠江潮涌,奔流入海。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广州南沙——这座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的滨海新城,正以“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雄心壮志绘就宏图、拥抱世界。

  2025年,作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实施的第一阶段目标收官之年,南沙区以改革为笔、开放为墨、创新为魂,在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中勇立潮头,交出了一份兼具国际视野与湾区特色、饱含发展温度与创新活力的优异答卷。从深海探测到空天逐梦,从制度突破到产业跃迁,从港澳融合到全球链接,南沙正以“图南之志”书写着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壮阔篇章,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文、图/耿旭静、董业衡、南宣

  战略枢纽:构建联通全球的开放格局

  2025年10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南沙举行——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从南海冷泉区成功“深海采火”,将来自地球深部的“蓝色火焰”转化为全运火种,这不仅是南沙海洋科技实力的高光亮相,更让世界看到了大湾区向海图强的创新底气。

  伶仃洋畔,巨轮穿梭。南沙港区的桥吊如钢铁巨人般舞动,将来自全球的货物送往大湾区各地。作为华南地区联通世界的“海上门户”,南沙以港口为基、枢纽为脉,构建起辐射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与物流体系。175条国际航线从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延伸,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方向外贸航线总数占比超过八成,南沙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跻身全球单一港区前列,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滚装码头枢纽港、粮食中转分拨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与车厘子、榴莲进口口岸。

  正是南沙以开放为刃、向海而进的铿锵步伐,劈开了发展壁垒、托举了这些亮眼成就。在制度型开放的赛道上,南沙始终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突破壁垒。

  全球数据中心纳入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对标香港公司注册制首创的商事登记确认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吸收,大湾区医疗融合新模式等4项举措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三。

  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作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已在7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服务网络,截至9月已为全国28个省市的703家企业提供跨境投资服务,协助广东258家企业完成399个境外项目备案,推动“广东制造”“湾区创新”走向全球舞台。

  过境免签政策的深化更让南沙成为国际友人进入中国的“便捷通道”。去年底“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吸引超1300人次外籍旅客入境,同比增长近400%,其中美国、俄罗斯、英国等欧美国家旅客占比超80%。在“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政策”加持下,南沙邮轮母港累计接待邮轮出入境人员超14万人次。未来随着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入驻,这里将成为大湾区全新的邮轮旅游枢纽,让“到南沙乘邮轮”成为全球游客的新选择。

  科创高地:培育引领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的“南沙力量”,正以“陆海空天”协同布局,撑起湾区创新脊梁。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最大钻深达11000米的“国之重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不仅完成了十五运会“深海采火”的创举,更标志着南沙在海洋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海洋领域,“1+2+N”科创平台体系根基稳固:依托广州海洋实验室建设的崂山实验室广州研究院2024年揭牌运营,标志广州海洋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启动建设,成为国际首套聚焦深海生态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全国最大深水科考码头(水深10.9米、岸线1000米)与全自动化岩心库投用,18个海洋领域院士团队领衔,推动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

  空天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同样惊艳世界。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复合型风洞在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落成,以48个风机编织出“城市风网”,为飞行汽车、无人机等提供严苛的“空中考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聚焦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其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入驻及储备超50个项目;小马智行成为全国首个在“北上广深”同步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企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38.5%。

  截至目前,南沙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近三年年均增长21.5%,研发投入强度达5.48%,这片热土上诞生的科技成果正不断刷新纪录,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插上翅膀。“南沙金融30条”落地以来,累计FT账户开立数量超9700户,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交易金额超570亿美元,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累计交易额36万亿元。木棉花湾区高校科创投资基金等相继设立。

  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荣登清科“2025年中国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30强”,成为广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政府引导基金,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活水”。

  融合发展:打造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在南沙创享湾的咖啡馆里,港澳青年与内地创业者正热烈讨论着创新项目,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南沙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的日常写照。2025年,南沙创新成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粤澳发展促进会,搭建起常态化双向沟通渠道。19家港澳青创基地累计集聚超2700家企业(项目),“青出于南”英才汇聚行动计划向全球青年才俊邀约,计划三年吸引超5万名大学生来南沙实习就业创业。如今,港澳居民在南沙常住人口中占比持续提升,达1.1万人,南沙成为港澳青年“逐梦湾区”的首选地。

  规则衔接是粤港澳融合的核心密码。南沙发布全国首个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27名港澳工程人才获得内地职称;出台全国首部国际人才职称评价管理办法,建立137项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目录。印发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337名港澳人士在工程建设、医疗、司法等领域执业;“港澳居民个税优惠减免测算”工具实现2分钟便捷申报,累计为港澳居民减免税额超1.43亿元;“粤澳社保一窗通”(南沙专窗)让澳门居民在南沙即可办理两地社保业务,280名已在港澳参保的居民在南沙免缴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真正实现“在南沙如在港澳”。

  教育与医疗的融合更让港澳居民感受到“家的温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校生近4000人,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在校生超1400人并获批成为香港文凭试“试场学校”;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成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引入18种临床急需药械,启动全国首个机构跨境养老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实现港澳居民看病“有港医”、治病“有港药”、报销“有港险”。

  品质新城:绘就宜居宜业的幸福画卷

  秋日的南沙湾,夕阳下的伶仃洋波光粼粼,20公里美丽海岸线上人头攒动,亲海步道、观景平台串联起南沙湾、慧谷科创区、蕉门河中心区,周末来此骑行、观海的市民络绎不绝,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以前这里是荒滩,现在能看海、能健身,全运会让南沙变美了!”居民李女士的感慨,是“办全运、提品质”的生动注脚。

  2025年,南沙以“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为契机,推进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新建和提升慢行道近60公里,让市民出行更安全、更顺畅、更舒适。文化与活力是这座年轻城市的鲜明底色。

  南沙成功举办大湾区灯会、草莓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其中2025年大湾区灯会吸引超71万游客;南沙常态化举办男子篮球联赛、男子足球联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让体育激情点燃城市活力;星河CoCo Park、环宇城商圈活力迸发,创享湾聚星花园成为青年社交新空间,将全运会的红利转化为市民“看得见的幸福”。

  生态与发展的协同共进,让南沙成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绿洲”。南沙入选权威国际组织认证的全球“自然城市”,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湾区中央湿地公园加快建设,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位居广州前列;“人城产”融合发展提速,青年人才公寓、共享办公空间相继建成,15分钟宜居宜业生活圈逐步形成,过去一年新增7万青年人才,常住人口中青年占比超四成,一座“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的滨海新城正以蓬勃生机吸引着全球英才。

  专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激情全运会 活力大湾区 A20南沙 向海图强链世界 湾区聚力绘宏图 耿旭静、董业衡、南宣2025-11-09 2 2025年11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