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是一座热气腾腾的城市。它的活力和温度不仅体现在全城运动风潮之中,在珠江两岸的骑楼街巷里,在荔湾老城的西关大屋中,在天河商业中心的摩天楼下,广州人对“生活”和城市“向上向善”的理解,始终透露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这里有1414个长者饭堂、177个颐康中心,陪伴老人们探寻退休美好生活;67个“穗救易·共助空间”遍布全市,给陷入困境的人们传递城市的善意和支持;182名儿童督导员和2866名儿童主任扎根基层,守护着孩子的童年;3011个社区慈善基金,正构建社区向善内循环……
公共服务需求体量大,民生需求日益多元,该如何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州,这座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实际管理服务人口逾2200万的超大型城市,正在民政民生服务领域,探索全新答案。
文/苏赞、张萌
“善意”流动:从“人找政策”,到“资源找人”
城市是人的组合体,但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遇到不一样的风雨和挑战。一座城市的温度和人们探索前行的勇气,恰恰体现在一座城市对困境者的善意。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社会救助往往需要“人找政策”,也就是说,陷入困境的人们需要自己知道有哪些政策,符合什么条件,然后跑到相关部门申请。但这种对接方式充满了不确定性。
2020年底,民政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广州成为试点城市,搭建了集需求端、中枢端、服务端于一体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简称“穗救易”)。人们可以通过这一社会救助网络系统,快速完成各类社会救助业务的申办,而“穗救易”作为智慧中枢,及时连接不同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资源。
如今,广州打造的67个“穗救易·共助空间”,已形成覆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4个层级的“共助”网络,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助学、康复、就业支持等多元资源,线下空间和线上平台的结合,让城市的善意流动起来。2024年以来,广州的“共助”网络已服务困难群众超过13万人次。
广州的创新和活力,也在这场社会救助的变革中悄然显现。其中的关键,是通过科技赋能、多元联动,让城市的“善意”流动起来。这种治理探索也推动着广州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这片土地上,182名儿童督导员和2866名儿童主任扎根基层,重点关注困境、流动和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在此基础上,广州也在组建联动多方的未保网络。
在南沙区,社区首创基层村居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委员会机制,让社区资源组合联动,转变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在白云区,全区搭建“N个阵地”“N个品牌”“N个共建”体系,在三元里街推动多元化未保主题活动,在人和镇打造多功能公益性儿童活动场所……当多方资源联动起来,未成年人复杂而多元的成长需求便得到回应。值得关注的是,南沙和白云的探索,都只是近年来广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进的缩影。
在全市范围内,广州积极联动各方力量,打造“花城有爱 暖心惠童”“心手相牵 穗爱童行”“向阳行动”等服务品牌,仅过去一年,联动社会多方开展的关爱活动便惠及未成年人万余名;今年更推出超1000场涵盖多主题、精准化、可持续的成长关爱服务活动,回应成长需求。
养老“下沉”:不仅要养得了,更要“养得好”
人老了,生活是否会依旧美好?广州给出了一个“广式养老”的答案。面对超200万老人的日常养老需求,这片土地每天有1414个长者饭堂为老人提供适合不同老人的营养餐,177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颐康中心和2679个颐康服务站则通过专业聚集、资源下沉配对,打造了“家门口”一站式、到户式的专业综合养老服务。
每天下午活动时分,天河区天河南街颐康中心总是会传来热热闹闹的声音。这里是附近不少老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点,13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具备了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服务功能以及康复训练区、康复花园、认知障碍照护等个性化功能,全托床位27张,日托床位6张,实行普惠性收费。如今,这样的颐康中心已遍布全市。
过去,对许多长者而言,“如何养老”意味着艰难取舍:既舍不下长居多年的社区环境与街坊邻里,又渴望获得专业、安心的养老服务。而专业的养老服务要真正“下沉”到社区,也常因运营成本高、资源有限等现实因素而步履维艰。于是,选择“远赴他乡”还是坚守“家门口”,成为不少老人与家庭的两难。如今,一种名为“颐康中心”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正尝试打破这一困局。在政府补贴的支持下,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参与运营,融合“家的温馨”与“院的护理”,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也能享受到专业、便捷、有尊严的晚年照料。这一模式,不仅回应了“原居安老”的深切期盼,更走通了一条原本看似“不可能”的路。
在更早前,广州便已经在用“多元供给模式”回应老人最为关切的服务需求,采取“6个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出一点、集体添一点、志愿助一点)办法,完善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慈善、集体、家庭和个人等共同推动助餐配餐服务的合作机制,打造1414个长者饭堂。依托长者饭堂,实施“食养+”服务提升行动,通过“食养”联动社区“康养”“文养”“医养”“体养”“智养”,满足老年群体更多养老服务需求。
同时,广州养老也在向纵深迈进。2024年初,“建设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推动广州市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被列入广州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和市人大重点建议。目前,广州已建成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超5000张,同时引入法国先进经验打造7个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中心,牵头编制全国首个养老机构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国家标准《养老机构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指南》并已正式发布,全方位构建认知障碍照护体系。
近年来,广州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发展思路,推动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协同并进。全市82%养老床位、100%长者饭堂、100%养老服务综合体由社会力量运营。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企业数量已超过1.8万家,建成一批银发经济产业园、4个适老化生活体验中心,举办银龄集市超过100场,银发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
公益慈善: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城市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不仅仅来源于硬件和服务供给,还来自这片土地的内在韧性。公益慈善,一直是广州的亮丽名片之一,“人人慈善为人人”是广州的慈善座右铭。近年来,广州通过慈善渠道开发、慈善平台搭建以及慈善文化培育,让这座流淌着千年慈善文化的城市,掀起互助共创美好生活的风潮。
番禺区市桥街怡乐社区,曾经是一个水浸频发的社区。转机出现在社区慈善基金成立之后。近年来,怡乐社区借助社区慈善基金平台,撬动本地企业、爱心居民等力量,建起初心亭、翻新停车棚、五天完成排水改造、年年摆起了敬老流水席。
这样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广州已设立3011个社区慈善基金,实现全市村(居)社区慈善基金100%全覆盖,累计筹集善款约1.9亿元,当大家发现公益慈善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便会更关心社区及社区里的其他人。近年来,广州市慈善会帮助近3000户家庭改造居家环境,实现8.14万户困难家庭“微心愿”,本地企业、爱心居民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种善也会从社区延展出来,进而支持城市的更多慈善服务。广州也在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善意充分流动。广州率先搭建“广益联募”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截至2025年10月底,入驻公益慈善组织538家,发布慈善项目1375个,筹集善款近6.72亿元。此外,将慈善与体育、民俗、消费、实体深度融合,各种慈善主题活动吸引数百万市民参与。
与此同时,广州慈善也在保持着创新活力,探索慈善事业的更多未来。当慈善信托成为行善新载体,广州率先推动了一系列探索,截至目前,备案慈善信托累计达55单,信托财产总规模超1.49亿元,惠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应急救援、科教文卫等多个领域;在社区慈善经济方面,更是鼓励多地探索,开启慈善超市、社区服务反哺社区慈善的探索。
如今,广州仍在民生服务的路上一路前行,探索创新,不断书写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人找政策”到“资源找人”,从“养老”到“享老”,再到“社区慈善人人参与”,一个个小切口背后,都是民生的大变化,人们可以获得精准支持,老人生活美好,社区互助被激活,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在不断增强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让高质量发展拥有更温暖、更可持续的内核。
专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