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在速度、成本、运营、普惠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数字人民币通过技术驱动与规则重构,正在突破传统的“单一货币中心”和“代理行垄断”模式,推动跨境支付体系向多极化、高效合规、普惠包容转型。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国际协作来解决技术互操作性、监管协调与金融稳定风险问题,未来可能重塑全球货币格局,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
从“代理行模式”到“点对点直连”,重塑跨境支付底层逻辑。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去中介化不仅可以提升效率、优化成本,实现穿透式监管,加强合规管理,还可以运用技术特性提高普惠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动能。数字人民币对跨境支付底层逻辑的重塑,本质是技术驱动的货币权力再分配。随着数字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等的试点深化和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的扩展,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或将从“单一货币主导”转向多币种并行、技术赋能、合规高效的新格局。
推动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重塑全球贸易结算体系。数字人民币对跨境支付的影响已超越技术优化层面,正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数字货币多极化演进。在支付层面,数字人民币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创新,实现了跨境支付的秒级清算和成本变革;在数据层面,通过链上碳足迹、物流证据等创新应用,打破传统合规壁垒;在规则层面,通过主导ISO标准制定,重塑全球金融话语权体系。
数字人民币提供多元化选择。数字人民币具备可控匿名、双离线支付和智能合约等特性,其跨境应用为贸易结算提供了多元化的新选项,其核心逻辑在于本币结算便利化、智能合约优化贸易金融、推动区域货币一体化和货币锚效应。近年来,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探索已从技术验证转向场景落地,主要进展包括双边本币结算试点、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和企业端应用拓展等方面。
加快传统基建的数字化转型,重塑全球金融格局。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技术引擎,本质上是“金融科技+货币主权+全球治理”的综合创新。它不仅通过DLT(分布式账本技术)、智能合约等技术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的效率痛点,更通过可控匿名、多币种兼容等设计,为全球金融体系提供了非单一货币主导的技术选项。未来,随着数字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场景的深化应用,其技术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国际货币权力的重构动力,推动全球金融格局向多极协同演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技术创新,正在从支付基础设施、货币权力结构和全球治理规则三个层面重塑全球金融格局,促进发展中国家金融赋权。
数字人民币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跨境场景的复杂性使数字人民币的未来发展面临多维度的风险与挑战,涉及技术、监管、金融稳定和国际政治等多个层面。未来,应从技术层面推动国际技术标准合作(如参与ISO20022标准制定),提升系统互操作性与安全性;从监管层面加强与其他央行的监管协调(如建立跨境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AML/CFT]联合监测机制),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互认;在金融稳定层面,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如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管理资本流动风险,避免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随着在跨境支付中的试点深化,数字人民币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纽带,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更多中国方案。通过技术创新、监管协同与国际合作,数字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更高效、更包容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过程也需应对国际监管协调、技术标准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等挑战,继续在安全与开放之间寻求平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资本市场韧性的影响因素、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AJL012)中期成果。作者魏荣桓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胡海峰系该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资本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