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

把握历史主动,写好“十五五”新篇章

本文字数:3795

  谢鲁江

  张旭

  王颖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未来五年,我国如何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攻坚?如何利用好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多种有利因素?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特邀三位专家学者展开解读。

  抓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谢鲁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现在开始,我们距此目标的完成还有十年的时间,即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因此,“十五五”时期承前启后、极为关键。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实现基于先发优势的创新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20年到2035年,这15年的时间,就是我国努力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15年中,如果说“十四五”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打好开局,“十五五”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不仅仅是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的变化,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依托后发优势发展。而与之形成本质区别的是发达国家,尤其是要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必须主要依托先发优势发展。因此,推进发展动能从依托后发优势为主向依托先发优势为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要义所在。

  形成先发优势,关键是抓住全局性、全球性、划时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当今,世界正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爆发期,正是构筑先发优势的历史机遇。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必须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紧紧结合起来,实现基于先发优势的创新发展。

  强优势、补短板,全面推进强国建设。首先,要有抓好用好历史机遇、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充分自信。在客观上,正如全会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在思想认识上,经过实践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对现代化建设、统筹全局、应对挑战的规律性认识。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提出“一个最大共识、五个必须统筹”。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及时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而要全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大而不强”问题,就要推动和完成强国建设任务。同时,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这一系列的体系化建设,确保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和实现。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张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成为我国未来五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拓展发展空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当前,全球化已经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发生转变。我们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全球化逆流作斗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总体来说,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还不够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此促进新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深刻指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基础和前提,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逐步跃升,逐渐从规则适应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加大我国在国际经济秩序重塑中的话语权和领导力。同时,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当前,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实现内部可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巩固供应链产业链稳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外部环境,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以区域战略叠加效应筑牢国家安全根基

  王颖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正步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其核心在于通过战略功能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具韧性和安全性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这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正从效率优先的增长逻辑,转向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新范式。

  传统区域政策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为首要目标。然而,在大国博弈加剧、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面临挑战。这一转变要求对区域战略的功能定位作出根本性调整。区域重大战略要把重点区域升级为确保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功能载体,在关键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着力打造国家发展的战略纵深,通过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要素顺畅流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稳定性、扩大回旋空间。主体功能区战略则要坚守发展的空间底线,切实保障粮食、生态、能源等基础性安全。

  作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区,粤港澳大湾区在发挥区域战略叠加效应中肩负特殊使命。从创新引领看,大湾区紧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需要力争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未来能源等关乎国家长远安全的领域取得突破。这不仅关乎区域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从内外联动看,大湾区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着力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一则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战略协作,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二则通过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提升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从内部协同看,可借鉴主体功能区理念,构建“核心研发—高端制造—应用转化—配套支撑”的功能梯度。推动大湾区核心引擎聚焦源头创新,带动形成各展所长、紧密协同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发挥区域战略叠加效应,需要打造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制度环境。首要任务是完善地方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评价。对创新策源区域,突出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链主导能力;对产业承载区域,关注其承接产业转移和稳定就业的贡献;对生态保障区域,则要强化落实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同时,要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平衡机制。通过探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产业转移企业税收分享等制度创新,让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这种基于功能分工的区域治理新模式,将有效促进各地在全局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形成安全共建、发展共享的区域共同体。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借助区域战略叠加效应,系统优化国家经济空间布局,不仅关乎发展质量,更关乎国家安全屏障。这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实践,以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应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8把握历史主动,写好“十五五”新篇章 2025-11-04 2 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