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新实践为文学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不仅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战略抓手,更是推动岭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场域。“百千万工程”既让岭南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焕发新光彩,也形塑了文化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激发出强大内生动力。
增强岭南文化生命力。“百千万工程”为岭南文化发展注入“守正”底气与“创新”活力,赋予静态文化资源生机活力。“百千万工程”彰显岭南文化核心特质。广东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从制造业当家与乡村产业协同,到绿美广东与生态保护融合,将岭南文化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特质深度融入政策设计与具体实践。同时,广东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动城乡文化互促提升,增强了岭南文化的生命力。
“百千万工程”突破文化发展路径依赖。“百千万工程”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局限,推动广府、潮汕、客家文化融合,将分散的文化符号串联成文化网络,让沉睡资源变为流动资本。
“百千万工程”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百千万工程”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化与旅游、农业、电商、设计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文化引领、多业共生”的产业格局。
增强岭南文化时代性。“百千万工程”为岭南文化提供了新载体、新场景,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百千万工程”重塑乡风民风生态。在硬件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圩镇与“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工程为镇村文化空间提供基础支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广泛覆盖。软件上,推动移风易俗、家风传承、村规民约现代化,激发农民自觉将文明融入生活各方面,培育适配现代生活的文明乡风民风。
“百千万工程”拓展文化育人场景。广东将广袤城乡转化为“天然课堂”,推动红色资源、乡村实践与文化浸润相结合,开发红色研学路线、文化遗产传承路线,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向沉浸体验转变,让文化浸润群众心田。
“百千万工程”赋能创新创造基因。“百千万工程”重塑在地文化创新创造机制,激励县镇村依托自身禀赋,运用数字技术、创意设计开发文化产品,打造“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景致”的特色文化产业。搭建城乡文化交流平台,畅通人才、资本、技术下乡通道,支持文化工作者驻村创作、开展培训,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年创业者等乡土人才。
形塑岭南文化发展新范式。“百千万工程”与岭南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乡村文化景观,更探索了文化赋能发展的新路径,催生了“以文化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百千万工程”打通了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的路径,通过系统政策引导与项目设计,将原本孤立、静态的文化遗产、民俗技艺、红色地标等,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让文化成为活跃的经济要素。这种转化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提升了区域软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竞争力。
推动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模式创新。“百千万工程”深刻影响了基层治理,通过修订村规民约、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有效提升了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文化成为“润滑剂”和“黏合剂”,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这种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软治理”,促进形成活力有序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
构筑岭南文化活化发展的广阔图景。“百千万工程”与岭南文化的深度互动,塑造兼具岭南底蕴与现代气质的人文精神,持续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譬如,粤剧、醒狮等从地域文化向国际符号跨越,传播到世界各地;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创新跨越,融入日常。“百千万工程”从文化传承、文明传播、阵地建设等方面搭建岭南文化发展框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筑牢人文根基。
【作者谭颖系广东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作者刘伟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2023GZGJ139)阶段性成果】
 
             
         
        

 
                 
                        
                        
                         首页
首页



 
                     
                         放大
放大 上一版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