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念持续深化,以及非遗传承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等政策全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对传统艺术的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部分保护区仍存在艺术资源整合不足、传承方式与当代生活脱节、多方协同机制缺位等问题,导致传统艺术在保护区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赋能作用。在此背景下,探索传统艺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创新路径,既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关键之举,更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然而,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传统艺术面临系统性保护不足、创新转化乏力、多元主体协同不畅等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艺术保护呈现碎片化,缺乏从资源普查、活态传承到创新发展的阶梯式保护机制;二是艺术传承方式与当代审美、科技融合不深,难以适应文化数字化与年轻化传播趋势;三是艺术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的路径不畅,尚未形成“以艺促产、以产育艺”的良性循环;四是保护区内机构协同不足,文化部门、传承人、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还需进一步形成合力。因此,亟须探索以传统艺术为引领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新路径。
一是构建传统艺术保护与发展的贯通体系。通过从资源梳理、传承活化到创新转换的三阶段贯通模式,针对传统艺术保护中“重单项、轻系统”的问题,应建立分阶段、分层级的保护路径。在资源梳理阶段,开展艺术类非遗普查与数字化建档,厘清艺术形态、传承谱系与文化空间;在传承活化阶段,推动建设传习所、社区学堂、数字化平台等多维度的传承场景,强化师徒传承与群体传承并重;在创新转化阶段,支持传统艺术元素融入文创产品、文旅业态与公共艺术,推动其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通过三阶段衔接、层层递进,实现传统艺术在保护区中的生态化存续与创造性发展。
二是打造以赛促学的艺术联动创新激励平台。将传统艺术展览从单一技艺评比拓展为涵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综合赋能平台,激发全社会参与艺术传承的内生动力。可借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验,构建“区—市—省—国家”四层评比体系。在区内开展全民技艺大赛,夯实传承基础;在市级层面组织创意设计赛事,推动艺术跨界;在省级与国家级层面遴选优秀项目参与展示推广,实现“以赛促传、以赛促创、以赛促融”。竞赛内容应涵盖传统工艺赛、艺术创意赛、数字再现赛三类,分别对应技艺传承、产品创新与媒介传播,形成覆盖全链条的传统艺术振兴机制。
三是推进三位一体的传统艺术融合创新模式。通过“数字赋能—场景融合—业态升级”的创新模式,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传统艺术从“技术应用”阶段迈向“生态重构”阶段。一方面,建设传统艺术数字资源库与虚拟体验平台,利用AR、VR、AI等技术复原和再现传统艺术文化空间;另一方面,打造“艺术+旅游”“艺术+社区”“艺术+教育”等多维融合场景,开发非遗主题游线、艺术乡村民宿、校本艺术课程等实体化产品。同时,培育基于传统艺术符号的动漫、短视频、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推动艺术资源在当代文化消费中实现价值增值,形成“数字存艺、场景活艺、业态兴艺”的发展新生态。
四是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建机制。针对当前保护区建设中“条块分割、合力不足”的困境,亟须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协同治理体系。在保护区内部,应建立以传承人为核心、文化机构为支撑、社区街道为纽带的联席工作机制,实现保护工作的统筹推进与落地实施;在区域协作层面,推动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参与、社会组织助力的四方合作模式,通过项目共研、平台共建、品牌共塑等实现优势互补;在社会参与层面,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鼓励通过艺术志愿者服务、非遗体验活动、文创产品共创等形式,提升传统艺术保护的社会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建立“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赢”的开放式保护共同体,全面提升传统艺术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的传承活力与整合效能,形成区内区外联动、多元主体共治的文化治理新格局。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首页
首页



 
                     
                         放大
放大 上一版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