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

昂扬奋进,点亮新彩广州

——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实践

张燕 王琛

本文字数:3144

  书写“老城市新活力”新答卷

  编者按:七载寒暑,2500多个日与夜。广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起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实践,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答卷。本期《理论周刊》特约多位专家学者撰文,畅谈学思践悟、砥砺奋进的心得体会。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2018年10月24日,在永庆坊,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总书记表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2023年4月,总书记从1000多年前、100多年前、40多年前三个历史维度,高度评价广州的重要历史地位,对广州寄予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的厚望重托。

  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广州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广州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总牵引、总目标。七年来,广州市发挥主体责任,以“四个出新出彩”牵引城市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在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奋进中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顺应城市发展阶段需要,全面推进超大城市转型升级

  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聚、城市规模能级的提升等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建设所处阶段相适应。从国际经验看,一般认为城镇化率30%至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各类产业加速布局、人口快速集聚、城市基础设施全面铺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发展重在解决“规模增量”的问题。随着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逐渐饱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难以支撑城市的持续扩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控人口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等成为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追求结构优化、品质提升阶段。随着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工作的时与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尊重规律、立足发展实际,因势利导、把握重点,有序有效地推动城市发展各项工作。

  广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设市城市,城市发展起步较早,产业和人口集聚力较强,既是“老城”也是“大城”,2014年由特大城市晋升为超大城市,2018年广州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化率为86.38%,面临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不足、传统制造业等有待转型升级、城市环境仍需优化等现实问题,亟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在此背景下,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既立足实际,为破解当时广州城市发展难题明确了发力点,也着眼未来,为广州做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大文章指明了长远方向。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一定范围内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科技创新、生产制造、消费生活等各类活动密集,对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经济总量看,2006年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万亿级城市,此后北京(2008年)、广州(2010年)、深圳(2011年)等城市先后进入万亿级俱乐部。2024年,27个万亿级城市GDP总量达5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0.9%,GDP贡献率达44%。这些头部城市发挥着引领经济增长、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规模能级,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具有全局意义。

  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省会城市,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广州立足创新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等条件优势,狠抓城市能级、经济规模、创新带动力、要素集聚力等提升工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携手深圳、依托港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功能全面强化,高端要素资源吸引力集聚力显著增强,城市枢纽能级和经济位势不断提升,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

  提高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生动彰显城市特色形象品质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也关系城市的生命力。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尊重地方实际、体现城市发展特色。城市建设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脉延续、民生保障等各方面,需要立足城市发展所处阶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既追求经济目标,也追求生态目标、文化软实力目标和民生发展目标等,不断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品位品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生动彰显各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近年来,广州在保护历史文化景观的同时,在重塑城市空间格局、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文化综合实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立足“老城”发展基础,浸润城市肌理,以“绣花功夫”治理“大城市病”,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城市空间利用更加紧凑集约、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发展韧性和人民幸福感持续提升,城市的包容性、文化软实力和现代化特色气象得到充分彰显,走出了一条体现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求、厚植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精神、富有广州人文韵味品位的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面向全球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跃升

  城市的形成发展可追溯到古代货物贸易自发形成的市集和集镇。我国历代对外开放都以城市为重要枢纽和窗口,大量的人流物流汇聚集散也为早期对外货物贸易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在沿海12个城市设立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以城市为重要载体推动对外开放合作。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持续优化城市开放环境和服务,营造国际化城市生活空间,推动建设一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不断增强城市在引领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功能作用。

  广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在1000多年前就依托优良海港开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面向世界开放的“南大门”。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等早已刻入广州的城市基因。近年来,广州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发挥改革开放有利的门户条件,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持续增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国际信息枢纽和国际交往中心,在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出新出彩中大力建设国际商贸、国际科技创新、国际文化、国际教育医疗“四个中心”和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两个枢纽”,持续深化与港澳合作,率先对接国际标准规则,提高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不断增强,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蔚然成势。

  (作者分别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8昂扬奋进,点亮新彩广州 张燕 王琛2025-10-21 2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