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色题材电影频频点燃观影热情,红色IP成为了社会热议焦点。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重需求驱动下,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红色IP,成为各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州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推进红色IP立体化、体系化、数字化、品牌化的循环体系建设,为红色文化“出圈”提供了一种别具特色的思路。
红色IP激活红色文化资源
IP原意为知识产权。红色IP聚焦红色文化与革命历史,采用多元传播手段,塑造具有广泛认同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囊括可感知的遗址、文物,也包含无形的革命信仰、英雄故事及衍生文创产品和服务;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又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红色IP将教育、旅游、文创等产业有机串联,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广州素有英雄城市美誉,红色资源底蕴深厚。到“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全面建成,红色IP实现系统性开发与创新利用,不断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从马克思的生产与再生产理论看,围绕广州红色IP构建起“生产—保护—利用—消费”有机循环体系,各环节协同运作,持续推动红色文化价值的创新与释放。从红色IP的生产环节看,学术调研、文物修复、口述史采集、文艺创作等多种举措,可以起到系统化梳理零散红色元素的作用。
从保护环节看,广州对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重点文物实施数字化存档与定期维护,为后续保护修缮提供了精准的空间数据基底。今年6月,广州为“广州起义纪念碑”颁发国内第一本烈士纪念设施三维不动产权证。这是首次对烈士纪念设施实现三维确权登记,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利用环节是实现资源价值扩展的关键。广州因地制宜发展主题旅游线,策划“红联水岸”研学线路,动态联结广州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带动红色资源向经济社会活力的有效转化。
消费为红色IP持续创新注入动能。譬如,以红色场馆为舞台、红色历史为剧本、青少年为主角的“剧说广州”青春行动,开展沉浸式“青年红色短话剧”“少年红色小粤剧”“红领巾红棉微剧场”等活动,让红色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助力红色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
打造富有生命力的红色IP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广州把立体化、体系化、数字化、品牌化作为关键,推动红色IP多维升级、深度融合。
立体化——多元城市空间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依托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格局,可以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与红色文化多点联动。譬如,珠江沿线汇聚了团一大旧址、海珠广场等红色文化景观,具备形成水岸红色旅游带的条件;白云区可铺设红色美丽乡村步道,将革命纪念景点和生态景区无缝对接。此外,可通过“非遗+红色”模式促使咏春拳、广绣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与本地红色故事融合传播。
体系化——网络化传播助推红色文化破圈。譬如,整合各大红色场馆的微信公众号,成立“花城红页”内容联盟,创新推出历史瞬间、红色地图等栏目。此外,可推动文旅、食品、交通等行业携手联动,共同推动红色IP价值链升级。
数字化——技术驱动文化“活起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把红色地标全景式集纳至移动端,使游客足不出户一键参观。数字化创新能够显著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深挖和重塑红色IP价值。
品牌化——擦亮城市红色IP新名片。近年来,广州着力打造“花城红”系列红色文化IP。通过每年举办“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多渠道推广引领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把城市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广州通过创新多方参与、多元投入、多业融合发展等机制,创新推进红色IP立体化、体系化、数字化、品牌化的循环体系建设,将有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
【作者系广州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本文为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广州市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2021GZYB3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