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

加力提速湾区服务业开放

张建平 董建业

本文字数:3179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开放程度对国民经济竞争力与全球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今年4月,商务部对外发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进一步发挥试点地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服务业开放提速加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其中就包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实现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于国家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解锁新机遇

  服务业是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涵盖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高附加值领域,具有资本密集、技术依赖与创新驱动等特征。通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广东和大湾区不仅能够引入国际先进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能够有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而显著提升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与创新活力。服务业开放将助力大湾区品牌管理、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金融保险和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会促进文化旅游、医疗大健康、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大湾区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利于更加精准地对接国际市场需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产业链。凭借港澳地区成熟的国际金融与服务体系,以及广东强大的制造业与科技创新能力,大湾区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与全球经济体开展深入合作,可进一步强化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经贸规则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在政策层面,我国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条例为大湾区服务业开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明确了外资企业享受准入前和准入后国民待遇。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持续推进,有效扩大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教育等关键领域营造了更加灵活开放的营商环境。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制度型开放、资源要素跨境流动、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国际市场布局和支撑体系建设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实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应聚焦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建设先进产业集群。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推动数据高效便利安全流动,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提升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这些举措将为大湾区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大湾区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实现共同富裕紧密关联。服务业的开放能够引导资源在湾区内更加高效地配置,缩小区域内的服务水平差距,有效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大湾区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成熟度与发展质量。

  突破服务业开放的瓶颈

  总体看,大湾区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但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2024年,长三角、京津冀、广东省服务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42.1%、24.2%和17.1%,合计占据全国八成以上份额。下一步,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提高服务业比重、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有巨大成长空间,品牌建设、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环节直接决定着广东和大湾区未来的全球竞争力。

  目前,大湾区服务业对外开放仍存在制约因素。部分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依然较高,开放广度和深度存在不足。例如,在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政策界定存在模糊,服务业相关税收政策与国际惯例尚未完全接轨。

  大湾区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是一大瓶颈,尤其在高端服务领域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例如,在金融科技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和全球市场开拓能力仍待提升。在文创产业中,缺乏能够获得广泛国际市场认可的内容和品牌,国际竞争力尚需进一步提升。此外,部分服务业企业在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也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在面对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时易受影响。

  深化服务业开放的策略和路径

  发展服务业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高度依赖法治、政策与规则。这意味着大湾区首先要在政策法规与国际规则接轨上先行先试,确保市场透明、公平,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为内外资企业创新营造稳定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的对外开放也是关键。广东自贸试验区要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大有关开放的先行先试力度,切实践行既准入又准营的举措。金融领域在取消外资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细分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与股比限制基础上,要积极鼓励外商独资与合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在金融和资本市场经营、扩大开放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科技金融、数字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医疗健康领域,应鼓励外资参与高端医疗服务、创新药物研发与公共健康领域的投资合作。教育领域则需要通过引入国际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储备多层次的人才。

  区域试点在推动服务业开放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大湾区应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率先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与规模,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同时,区域协同发展需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开放政策,充分挖掘服务业潜力,推动区域内服务业共同发展。此外,提升企业能力是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应通过政策激励和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出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服务品牌,全面提升“中国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强化风险管控,是确保对外开放稳健推进的重要保障。为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和数据安全等复杂风险,需要构建动态化的监管体系。此外,推动建立多层次、覆盖全面的应急机制尤为关键。针对外部经济波动,完善政策预警系统,定期开展情景分析和风险压力测试,确保能够快速响应。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在金融、数据保护等领域的监管对接,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为开放进程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

  政策创新与区域试点相结合是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作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物流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政策突破,通过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减轻行政负担等措施,例如跨境资金流动自由化和简化审批流程,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入驻。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探索负面清单制度与规则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也为大湾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则进一步表明,数字经济平台在推动服务贸易国际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平台监管体系和提升跨境支付技术,我国跨境电商不仅在商品流通领域展现出优势,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和客户体验优化方面形成了较强竞争力。这些成功经验为我国服务业全面融入全球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服务业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重点领域、区域试点、企业能力提升和风险管控等多方面协同推进。这一进程不仅能够推动广东乃至大湾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我国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服务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完善法规体系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再到加强区域协作,广东乃至大湾区服务业的国际化道路将为国家制度型开放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这一进程不仅将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持续助力,也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分别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和该院研究助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8加力提速湾区服务业开放 张建平 董建业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