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广东发展全局。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
年初,广东省政协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了14个研究课题,省政协领导班子带领各专委会,组织近百名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聚焦全局性、关键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政协委员们以高度的履职热情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与重大战略部署,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了诸多富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充分彰显了人民政协服务大局的职能优势,为广东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凝聚了广泛共识、贡献了集体智慧。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朝露
聚焦“国之大者” 共绘湾区新篇
今年8月,省政协召开助力编制“十五五”规划研究成果交流会,强调要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民之关切”的着力点,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保障改善、发展与安全统筹等关键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提出务实建议。
自“我为‘十五五’规划建言”活动启动以来,政协委员积极响应,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协同与开放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及“百千万工程”等议题,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强、针对性突出、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
“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十五五”,政协委员们建议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强化大湾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战略协同,探索建设离岸数据中心,增强区域联动与开放合作,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
“‘十五五’期间,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强化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进一步释放大湾区跨境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型业态,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省政协委员、省政协港澳台委员会副主任陈丽文指出,当前大湾区跨境消费需求旺盛、潜力巨大,“北上”多元消费与“南下”新型消费呈现“双向奔赴”态势。她建议纵深推进市场一体化,如推广“湾区认证”、构建高效跨境物流网络,提升跨境网购等新消费形态的便利度,充分挖掘大湾区跨境消费市场潜力。
紧扣“省之要事” 重塑开放优势
梳理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可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发挥广东自身优势、强化带动与支撑作用成为共识。政协委员们提出,广东应统筹中长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十四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广东外贸“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政协委员们一致认为,开放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持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奎从金融视角提出,“十五五”期间广东应在外贸、外资、外经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优化投资与营商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塑造广东竞争新优势。
作为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海洋资源禀赋突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向海图强、再造“海上新广东”,对稳住全省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汕头市政协主席邱奕辉建议,“十五五”期间应强化陆海统筹,推动临港经济区建设与国土空间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深度融合,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陆海空间一盘棋”。
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是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的关键。今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新广东”。
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省政协委员、台盟省委会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质量经理赖峰建议,应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和技术创新体系,夯实基础工业技术根基,构建立体化创新生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心怀“民之关切” 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政协委员将建言重点聚焦于“百千万工程”,以高效履职推动该工程落地见效。
县域兴,则全域兴。政协委员们建议,“十五五”期间应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资源向乡村下沉,结合各地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激发县镇村消费与投资潜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黄显良指出,应立足县域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旅等特色产业,打造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集群。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马洪宁强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支持力度与精准性直接关系产业与项目成败。”他建议全省金融机构依托自身资源,聚焦“百千万工程”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引导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组织有序参与,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精准赋能工程建设。
农文旅融合是激活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省政协委员、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方赛妹指出,当前广东农文旅融合仍面临基础设施短板和数字化瓶颈。“十五五”期间应以基建升级与数字赋能为支撑,统筹城乡需求,推动文旅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升级。
下一个五年,不仅是广东经济全速发展的五年,也将是法治健全、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的五年。委员建议在教育、医疗、养老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推出一批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增长与社会医疗负担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广东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形势尤为严峻。省政协委员、广州市知联会会长杨寿桃提出,“十五五”期间应分批次开展重点慢性病和大病的“全员筛查”工程,建立全流程健康档案,争取在期末实现全省覆盖,夯实“健康广东”基础,为“健康中国”提供样板。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黎孟枫指出,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十五五”期间应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全链条协同为路径,聚焦源头供给、临床转化、中试产业化等环节精准发力,加快破解“转化难、落地慢”问题。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广东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责任、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政协委员始终胸怀大局,想大事、谋大事、议大事,不断增强助力规划编制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广东“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贡献政协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