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要闻

开门问策聚合力 广纳贤言谋发展

学者专家为广州海洋经济“十五五”规划献良策

杜娟

本文字数:2060

  汇三江、聚九脉、八门入海,拥有1800多年海运史、180多年现代造船史、近100年海洋科研史——广州这座浸润着深厚海洋基因的千年商都,正以“向海图强”的姿态谋划海洋经济新未来。

  “十四五”期间,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在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合作交流等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立足这一坚实基础, 在广州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广州围绕海洋经济“十五五”规划编制于近期组织系列开门问策活动。其中,专家咨询会汇聚国家部委、科研院所、高校及行业龙头企业资深专家,为高质量发展路径“把脉支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对接国家战略  以“四化”趋势为锚 打造深海经济高地

  “海洋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深海化将是未来核心趋势。”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双建在咨询会上明确指出。他建议,广州应主动承接国家深海战略——依托当前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深海探测等领域的积累,进一步培育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领先的深海经济发展高地;同时加快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实验室分中心、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等落地广州,并活用海洋专项债券、绿色基金等蓝色金融工具。

  目前,广州在深海装备研发、海洋油气开发等领域已形成初步产业集群,南沙区更是集聚了一批海洋科技企业,为后续深海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破局与升级  全域思维引领 多领域发力塑优势

  面对海域面积有限、传统产业发展受限的现状,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祝理提出“全域发展”破局思路。他表示,广州需构建“核心引领—圈层联动—全域赋能”的空间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向全市域延伸;科技创新层面,可依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山大学等重大科研平台,联动深圳、珠海等城市组建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共同承接国家深远海重大项目;产业融合上,重点推动“海洋+先进制造”“海洋+现代服务”融合,如将海洋装备与汽车制造技术结合、发展海洋旅游与物流联动业态,拓展海洋经济增量空间。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则强调,要将海洋经济打造成广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具体需遵循三大原则:强化大湾区协同、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绿色转型。在产业培育上,推动船舶制造、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同时加快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全链条集群建设;科技创新方面,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海洋领军企业;开放合作上,以南沙自贸片区、南沙国际航运枢纽为载体,深化与港澳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资源互补,提升广州海洋经济的全球影响力。

  特色与创新  聚焦细分领域 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领域,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专家曾润颖建议广州走“科技融合、产业协同”的特色路径。他表示,广州可依托在冷泉生态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领域的科研与工程优势,在现有项目中同步布局生物资源挖掘,获取特殊海洋物种、基因等独特资源,推动其在环境治理、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快海洋生物产业标志性品牌打造,重点突破抗肿瘤、治疗退行性疾病等海洋药物研发,并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保健品等细分产业。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实验室主任盛松伟则从国际对标角度提出建议。他认为,广州应借鉴休斯敦(海洋油气)、新加坡(国际航运)、挪威(深海装备)等发展经验,立足面向南海的区位优势,确立高附加值海洋产业发展目标。技术创新上,重点布局深远海资源开发、海上风电升级、海洋牧场产业化,以及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新能源的规模化开发。

  针对海洋装备制造业这一广州传统优势产业,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韩广德提出系统升级方案。他建议,广州需构建完善的海洋装备科技创新体系,聚焦船舶绿色原材料、高端配套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联动广船国际、中船黄埔文冲等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搭建多层次创新平台,重点争创国家绿色智能制造平台、深海装备技术中心,加强央地企业合作,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以广州南沙、番禺等船舶制造基地为核心扩大产业集群,并推动珠江客运航线开发,拓展海洋装备应用场景;此外,加快绿色转型,打造“电动珠江”示范工程,开展电动、氢能等新能源船舶的试点应用。

  在航运与贸易领域,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水从山结合广州港资源禀赋提出建议:一是培育大型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依托广州港的铁矿石、煤炭等大宗货物集散优势,形成“龙头引领、要素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二是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联动,联合香港、澳门打造全球知名的航运会展名片,提升广州航运交易平台的全球化能级,推动海事服务、船舶维修等产业升级;三是推动船舶产业与航运业协同发展,完善船舶设计、制造、维修、租赁全产业链集群。

  下一步,广州将系统吸收各类建议,把专家智慧、行业诉求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和项目行动,以“向海图强”的坚定姿态,加快建设海洋强市,为海洋强国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要闻 A5开门问策聚合力 广纳贤言谋发展 杜娟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