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评论

揪出AI带货“李鬼”,靠立体防线

杨博

本文字数:804

  近段时间,网络上一些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带货。有的借助名人效应,仿冒专家学者、奥运冠军、影视明星;也有的借助产地效应,冒充知名品牌。消费者、粉丝难辨真伪,慕名下单,却不知道自己被蒙骗了。(10月11日央视网)

  假到什么程度呢?可以颠覆常识。譬如,一些网上直播间展示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樟树港辣椒,农户站在过膝深的水中,从一人多高的植株上采摘辣椒,在明眼人看来完全是“一眼假”,却蒙骗了不少外行的买家。不只是仿冒知名产品、驰名品牌,不法商家还制造名人“代言”产品的假象,从中非法牟利。从专家学者、奥运冠军到影视明星,不少公众人物深受其害。

  这类假象的实质是什么呢?首先,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按道理,“货真价实,言不二价”在任何时候都应是商家恪守的底线。时下的AI仿冒带货却违背底线原则,用AI视频营造虚假场景来欺骗消费者。其次,破坏市场秩序。市场交易可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么简单。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已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再次,侵害人格权利。人脸信息、声音信息都属于人格权利范围,不容AI深度合成来肆意侵害。

  AI仿冒带货新骗局的出现,也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意识到,没有智能向善,人工智能技术难以真正造福人类。而“向善为实”正在替代“眼见为实”,走入现实。那么,“AI向善”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曾经提出,要像治理生态一样治理AI。这就好比治理河道,系统地“疏”比聚焦某些环节去“堵”,可能更加重要。只有各方协同参与治理,才能揪出AI带货“李鬼”。譬如,技术开发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清洗机制,不断完善模型的纠错能力。平台应强化责任意识和系统观念,升级AI识别技术,增强鉴伪与追溯的能力。监管部门则需要加快完善AI内容治理规范,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监管框架,进一步明晰标识规范、回溯机制和追责机制。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2揪出AI带货“李鬼”,靠立体防线 杨博2025-10-13 2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