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校
“北大从来不是一个地名。离开未名湖的北大依然是北大。”“在深圳听一位北大老师的课程与在未名湖旁听课没有任何差别。”“在深圳,这里是距离北大最近的地方。”近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党委书记贺昉、执行校长靳豪面对实地探访的记者如是说道。
记者发现,从师资交流、课程共建到校园文化,一股强大的“北大基因”正深度融入这所年轻学校的肌理之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畅
探访:多元课程 铺就成才之路
走进今年新设立的“北大班”,执行校长靳豪正在他的化学常态课上以“食盐为什么能溶于水”这一生活常见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剖析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并通过现场实验加以验证,鼓励学生以化学的视角重新理解世界。
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刘沿江在北大班化学卓越课程上,开了一把“高端局”,他拿着试管,带领学生用化学的方式配出“彩虹”,学生们被有趣的化学现象吸引的同时,知识也成功“传输”。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陆磊教授和北大附中深圳学校李晓锋老师的双师课程,为同学们绘制了宏伟的人工智能应用蓝图,在每个孩子心里种下了科技的种子。
北京大学教师、在北大附深集团担任科创中心主任的曹多莲老师详细介绍了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系统布局。
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源于北大附深集团深度融入北京大学与北大附中的师资,用完备的课程资源践行北大附中“四级火箭培养体系”(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院),打造“物理卓越课程体系”“化学卓越课程体系”。
同时,学校构建了丰富多元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涵盖科技创新、人文素养、艺术审美、体育健康、劳动实践五大领域,《经典影视鉴赏》《数学趣史》《发现深圳:地理、文化与创意实践》《无人机与无人车》等26门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未来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2024年9月正式开学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集团)”,是由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举办的十二年一贯制公办教育集团,现辖三个成员校,形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办学体系。
声音
京深两地教育优势“强强联合”!
深圳务实,敢于创新,这是其优势。深圳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其过人之处,同时也有需要提升的方面;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研工作有口皆碑,既有历史积淀,也有人才优势。北大附深的成立是北京、深圳两地教育优势所迸发出的力量,强强联合。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党委书记 贺昉
“离开未名湖的北大依然是北大”!
北大附深学校距离“北大”近,并非指物理距离上的近。北大附深学校里注入各种关于北大的资源。只要我们有北大的精神、文化、师资和课程,在深圳听一位北大老师的课程与在未名湖旁听课没有任何差别。所以,我们说“离开未名湖的北大依然是北大”“北大从来不是一个地名”。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执行校长 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