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挥别南海的满天繁星,一觉醒来,舷窗外已是影影绰绰的万家灯火,在海上航行了一周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海南三亚靠岸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亲历者和记录者,我的任务也告一段落。
突然有一种不舍,期待着下次跟随科考船再次远航,在风浪里剧烈晃动的船舱中险些被甩出卧榻,在户外采访时咬牙顶住长时间高温和紫外线的炙烤,在一望无际的海上漂荡形成无力无助的眩晕感,还有见证“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潜入1522米的深海“海底捞冰 燃冰成炬”的壮举……此时,这些都成为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这是一次科技与体育的共振。
9月18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取得圆满成功,借助科考船甲板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输送到海底,在1522米深海处引燃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降压释放的甲烷气体取得“源火”,昔日科幻小说中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形成了“引天之光,燃海之冰”的奇妙景观,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豪迈情怀,此时变得如此具象真切,直接幻化为“上九天取电,下五洋采火”,以科技之光点燃体育之火。
这一刻,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合为一体,成为科技赋能体育的成功典范。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任务,旨在以科技力量叩开深海之门,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梦想成真,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多个职能部门协同作战,通过长期的科研攻关和配合打磨,让潜入深海的机器成为人类智慧和行动力的延伸。
先进的深海科技、大国重器让人类有机会触达152个大气压的深海禁区,完成“源火”采集,探索未知世界,这些无一不彰显了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
这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共舞。
此次“源火”采集的作业地——海马冷泉区,被科研人员誉为“海底绿洲”,这里的贻贝、海胆、虾蟹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深海生物群落,在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海底家园采集可燃冰并引燃“源火”,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唯美画面;在成功采集“源火”之后,“海马”号利用它灵活的机械手臂放置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点”标识物,为这片“海底绿洲”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个标识物也将成为这些有趣生命体的“新居”,帽贝、拟娥螺等会在标识物上安家。“海马”号下次来附近进行科考活动时,可以轻松找到同一个点位,如回家般温暖的画面令人铭记在心。
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漆黑世界,海底1522米处常常被认为是一片“荒漠”,然而我们通过高清相机看到,那里非但不是生命禁区,而且还生机盎然,吞噬甲烷气体和硫化氢的细菌与管虫、贻贝等形成共生关系,有些生物的寿命长达100年以上,生物链之丰富和稳定,远超人类想象,其中隐藏着生命起源的奥秘,等待人类去探索。
这是一次体育与文化的交融。
纵观人类历史,奥林匹克盛会非常注重神圣、纯粹的仪式感。奥林匹克火种采集延续古希腊传统,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遗址通过凹面镜聚焦太阳光引燃火种。
国内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曾经在中华世纪坛、天坛、长城、布达拉宫、良渚文化遗址等标志性地点举行火种采集仪式,凸显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随着科技进步,大型综合性运动会采集火种的思路、方式、介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活动凸显科技感和重大意义,深刻展示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丰硕的科研成果;通过一场赞美体育精神、展示大国重器和科技之光、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源火”采集仪式,庄严开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前奏,充分展示绿色办赛理念、海洋强国建设成果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文化软实力。
以“科技之光”引燃“体育之火”,以科技赋能盛会,以梦想点燃激情,这一刻,多重元素因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而深度融合、醇化升华,“国之大者”的精神理念得以彰显,“源火”采集也因此更加意义非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