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城市发展的重心正在从“向外扩张”转向“向内深耕”。在互动研讨环节,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青马基地主任揭晓聚焦数字技术与城市复杂系统的深度交互,阐释了数字技术与城市韧性之间的耦合机理,探寻了实现智慧决策、韧性发展的路径。“多维就是城市特色。城市形象是多面的,不是一面的,是多种形象的耦合体。”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青马基地主任吴阳松聚焦“人民城市形象建构的广州叙事”,阐述了城市形象的多维度建构问题。
城市发展是一个从老向新变化的连续性过程。如何使老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在交流中,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继飞表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支撑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广州要立足区位优势,推动制定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领域“湾区标准”。
城市治理的核心命题在于破解规模与效率、秩序与活力的矛盾,推进治理路径创新和制度创新。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曾长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与超大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着力促进超大城市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治理模式创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如何更好地赓续城市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的独特灵魂?结合思政课建设的经验,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青马基地主任曹群提出,活化政协文史资源,形成现代城市文化传承的协同育人。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瑜指出,城市的历史精神与文化基因是“体”,空间功能与当代生活是“用”。通过“微改造”实践,可以对城市进行调理与涵养,使之形神兼备、心向往之。
“红色文化在广州老旧城区改造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董凌波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把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资源保护与老旧城区改造结合起来。譬如,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建立广州红色文化数据库;结合城市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红色文化与老城区相融相长。
“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如何全面激活文化资源存量意义重大。”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胡思遥着重从机制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激活文化资源的障碍,提出系统整合资源、完善保护与开发平衡机制、以制度韧性化解文化供给矛盾的建议。
城市更新,激发城市空间新活力。通过回顾历史建筑保护的演进过程,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徐丽葵阐释了保护与赓续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构建更具韧性的城市遗产治理体系。譬如,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现历史文脉在居民日常生活之中的活态传承。又如,利用数智技术为历史建筑创建动态信息模型,实现预防性保护和风险的精准模拟。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