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城市新活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广州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聚焦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探讨。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深刻把握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
唐土红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青马基地主任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与枢纽,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人民城市理念。
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涉及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价值理念上,强调以人为本;在发展动力上,注重城市更新;在治理模式上,强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工作方法上,强调统筹协调、特色发展;在文化根基上,强调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
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造性。
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城市工作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的创新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创性贡献。
政社协同、多方共治,创新超大城市治理
叶 林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治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大治理投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伴随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和深刻影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需求,对基层治理也提出了更复杂、更多样的要求。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正推进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创新超大城市治理,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通过搭建政社协同、多方共治的合作机制,广州在探索城市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在实践过程中,推进管理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形成全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模式;通过市场参与、社会互动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推进资源转化和开发,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市场和社区三方协同,有效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化新质生产力,激发老城市新活力
解丽霞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青马基地主任
以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激发城市内生活力。一是推动业态创新塑活力。聚焦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文化产业成为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的核心引擎。二是优化产业生态育文明。将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全链条,使产业发展过程成为传承城市文脉、弘扬时代新风的过程,以产业为载体引领城市文明内涵深化、筑牢城市精神根基。
以文化空间提质升级激活城市场景活力。一是打造多维空间聚活力。统筹推进文化地标、低空文旅场景、数字文化空间建设,推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联动融合,构建“全域覆盖、便捷可达、体验丰富”的文化空间网络。二是优化空间载体播文明。依托历史文化空间活化传承岭南文化,借助数字文化空间提升传播效能,让文化空间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传播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以文化生态优化升级凝聚城市发展活力。一是完善协同机制激活力。健全政策保障、主体培育、人才支撑等协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凝聚城市发展的整体活力。二是深化内外联动创文明。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文化协同,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产业联动;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广州文化IP走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广州担当。
以“人工智能+”引领未来城市发展
陈 宇 海珠区副区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创新”置于中国城市发展多维目标的首位,要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这不仅意味着城市发展思路和范式的战略转变,更彰显了以创新驱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海珠区紧跟时代变革和产业发展前沿,认清内外形势、把握底层逻辑,结合区域特色、基础,以创新奋进、求新求变的思维,坚持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不断孕育创新城市发展动能。
面向“十五五”,海珠区将深度衔接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赋予的“新质生产力创先区、世界级城市客厅、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三大发展定位,以全域视角,聚焦“数智驱动科创特区、湾区新文化新时尚样板区、城央绿美幸福活力岛”三大核心功能,将海珠打造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全域发展高地。在产业谋划方面,提出“1415”产业体系布局,即以“人工智能+”为引领,做精做优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现代商贸与会展、高端服务、都市型先进制造四大产业集群,重点竞逐具身智能与智能体、数字营销与数智美妆、智能网联等15大产业赛道。
城市文明的广州特色与未来建构
詹小美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青马基地主任
城市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形态与文明成果相互交织、共同生成的复合体系。相较于静态的“蓝图描绘”,未来建构更关注城市文明的动态生成逻辑,是对制度供给、文化理念、发展模式、治理机制等多维因素进行协同优化的过程安排。
就广州而言,文明发展面临着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的历史节点,必须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实现从经验城市向理念城市、从功能城市向价值城市的深度转化。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发现,世界名城具有共同的特征,“如欲成为世界名城,必须具备精神、政治、经济这三个方面的特质,三者缺一不可。只要有一个薄弱环节,都会损毁其基础,甚至最终导致其衰亡。”因此,广州城市文明的未来建构,既需保持与国家战略、时代主题同频共振,又需立足本地文明演化的内在逻辑,形成一套统筹发展与治理、整合资源与价值、回应人民期待与未来的战略路径体系。这一体系不应拘泥于单一维度的优化改进,而应立足全局性制度创新与系统性结构重构,在高度整合中提升城市文明的综合品质与时代贡献。
面向未来,广州城市文明的提升需要多维协同:以高质量发展巩固经济根基、以人民城市理念优化社会治理、以岭南文化为底色塑造精神高地、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重塑生态格局、以国际交往枢纽为平台增强全球影响力。
AI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谢迪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教授,青马基地主任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四大理念:以人为本、数据驱动、智能协同、开放兼容。首先,需要高新技术的框架,建立城市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其次,要在智能交通、智慧安防、智慧能源等方面构建应用场景。再次,在治理层面要综合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数据安全,建构人工智能运作法治体系和伦理规范。
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首先,对数据底座加快智能化升级。对通信、传感、计算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为推进场景化应用落地夯实基础。
其次,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实践。优先发展超大城市智慧交通,借助人工智能预测拥堵,强化动态信号控制,推进无人驾驶示范;深化智慧治理,通过人工智能助力“一次不用跑”政务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智慧生活质量,打造智能产业与社区,通过边缘算力的提升,形成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的社区平台,打造产城融合新形态。
再次,强化智慧城市运营与评估。形成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监管的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基于KPI(能耗降低、出行效率、服务满意度)进行动态评估,调整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理念与实践行动。
超大城市如何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
胡国胜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在超大城市广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队伍日益壮大。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一,做好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当前,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不断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物流园区、电商基地存在党组织覆盖的空白点。一些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领域党建工作比较薄弱,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既要注重有形覆盖,更要注重有效覆盖,探索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的党建工作。
第二,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价值引领。目前,由于新就业群体呈现个体化、网络化、分散化特点,其精神生活值得关注。要加强对新兴领域人员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主动联系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第三,加大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的制度供给。有的平台企业在党员管理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仍有“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存在,同时存在重经济、轻党建倾向。这些问题不仅会削弱党在新兴领域的影响力,还会使新就业群体党员“漂”在党组织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这就需要加大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的制度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