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美术

画中月——中外画家眼中不同的月亮

陈运成

本文字数:697

  元·佚名 《香月潮音图》纨扇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明代唐寅《嫦娥奔月图》立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中嫦娥怀抱玉兔,独自伫立在月宫,桂花香郁,但神情却落寞。这幅画通过嫦娥的形象,传达了画家不得志之意。

  俄罗斯浪漫主义画家伊万·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的作品《海上月夜》描绘了明月高悬于海面之上,一艘船在波涛中航行,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海水波光粼粼,展现出浪漫的海景月色。

  法国画家亨利·卢梭的作品《沉睡的吉普赛人》,画面中,漂泊的吉普赛女郎在荒野中沉沉酣睡,一只狮子静静地站在她身旁,朦胧的月色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神秘而梦幻的色彩。

  英国风景画家亚伯拉罕·佩特以其描绘月光的独特视角和精湛画技广受好评,其两个儿子也继承了他的才华,被誉为“月光佩特家族”。

  月亮作为绘画的经典题材,在世界绘画史上留下诸多佳作。同样的月亮,但在中外画家眼中却呈现不同的景观。

  中国古代画家画月亮重写意传神,以月亮烘托意境、寄托情感;外国画家画月亮重写实再现,侧重还原月光下的光影、色彩与场景质感,二者核心差异体现在创作理念与表现手法上。

  表现目的不同:中国画家常将月亮作为“情感载体”,比如南宋画家马远《月下把杯图》借圆月衬友人相聚的温馨,或借残月抒思乡之愁,月亮是“意境符号”;外国画家更倾向于将月亮作为“光源”,如艾瓦佐夫斯基《海上月夜》,通过月亮在海面形成的反光、阴影,还原真实月夜的视觉效果。

  绘画手法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多以“留白”“简笔”画月,比如仅用一轮弧线勾勒月亮,再以墨色浓淡表现云遮月的朦胧,不追求细节;外国画家(尤其印象派以后)会精细刻画月光的色彩变化,用月亮的暖黄与海面的冷蓝形成对比,用色彩层次还原月光质感。

  画面角色不同:中国绘画中,月亮常与“人景交融”,成为人文场景的一部分,比如元佚名《香月潮音图》纨扇,图中绘月宫之景。云彩朵朵,嫦娥身着粉白长裙绿曳飘飘,手扶桂花树枝似遥望下方明月,而树上方也正有一轮明月高悬,空间上,嫦娥似在人间观月,又似在月宫之上,与下方的月影相互对应,体现“天人合一”;外国绘画中,月亮更像独立的“景观主体”,画面聚焦月光对自然和场景的影响,如卢梭《沉睡的吉普赛人》,月光是塑造荒野神秘氛围的核心,人物反而成为场景的点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美术 A4画中月——中外画家眼中不同的月亮 陈运成2025-10-05 2 2025年10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