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10月8日,寒露。
对于秋意总来得稍晚一些的岭南地区而言,秋分之后的天气逐渐转入“燥气逐渐显现、昼夜温差扩大”的阶段,待到长假结束,寒露节气到来,天气也会进一步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水增多,我们除了预防深秋的干燥,还要注意雨水带来的寒意。
这时节,正是秋高气爽之际。资深中医专家提醒,要留意“凉燥”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风雨之后,身体对燥的反应可能会更明显,润燥养肺就是避免生病的要点。养阴、温阳也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在日常起居饮食中要好好注重的一件事。
医学指导/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闵存云主任中医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
秋凉正式“启程” 甘润食养方奉上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存云指出,二十四节气以立秋为秋季始,以霜降为秋季终,秋分正好是90天秋季的一半,因为“平分秋色”,所以叫“秋分”。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开始变得昼短夜长,秋凉正式“启程”。
与夏天的高温、多雨不同,秋天尤其是秋分节气后,气候变得少雨、干燥,常常冷热交替,由于总体降雨量减少,空气湿度下降,人体易感受到“燥”。秋分凉燥,被形象地称之为“秋老虎”,人体容易出现口干、唇干、舌干、咽干等不适症状,皮肤也开始变得干燥失润。这时节养生,最讲究“适当”。
首先,应适当早睡早起。一旦熬夜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燥烦不适,加重“秋燥”问题。
其次,适当运动。告别持续高温天,人们出游、户外运动的兴致高涨,确实此时登山、慢跑、散步等运动感受不错,但要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出汗过多。
再次,适当添衣。秋凉过程中可以不早早增添衣物,而是渐渐适应气温变化,增加对寒冷的耐受性,更好地迎接冬天。过早穿厚衣,也让机体失去了促进代谢、提高免疫力的一次“秋冻”机会。
如果是有胃肠、心脑血管、呼吸系统、骨关节等疾病的人群和平素体寒者,则不适合“秋冻”,应注意保暖,以免疾病复发、加重。
秋分饮食,第一步要做的是多补水。推荐以白茅根、青竹蔗煮水饮用,清甜甘润利尿,养阴润肺止咳;如果体质偏热,还可将马蹄剁碎后开水冲煮食用,同样可清凉润肺。非常适合缓解秋燥及运动暴汗后补充水分和无机盐。
春华秋实,秋天的雪梨、柿子、苹果、白果、马蹄,还有杏仁、芝麻、核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甘甜、滋润的食物陆续丰收,正好适合需要防秋燥食用。
要特别提醒的是,岭南居民当前还不宜食用太温补的黄芪、红参、鹿茸、当归等来“贴秋膘”;需要食疗时建议使用西洋参、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白茅根等进行清补,滋阴润燥;还要适当少食姜、韭菜、辣椒等辛味发散的食物,以免耗伤津液;不要过多食用西瓜、冷饮雪糕,避免寒凉伤脾胃。
节气养生 秋分
食疗推荐
秋燥易伤肺金,引起咳嗽,广东特色的猪肺汤、冰糖雪梨炖川贝或者莲子百合雪耳糖水,非常适合用来润肺止咳。
猪肺汤:干枇杷叶10~15克、干桑叶10~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10克,猪肺1副,生姜适量。猪肺反复清洗,切大块,放入锅中加姜片翻炒,与其他材料一起加入煲内,加水煮沸后文火煲60分钟,加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苹果雪耳瘦肉汤:苹果2个、银耳15克、川贝母3克、瘦肉400克。苹果去核不去皮,银耳泡发去蒂洗净,瘦肉洗净后飞水切稍大块。先将除苹果外的材料加适量水入煲,煮沸后小火煲约1小时,再加入苹果再煲约30分钟。
冰糖雪梨炖川贝:雪梨2~3只,川贝母5~10克(可适当调整用量),冰糖适量或不加。雪梨去核不去皮,切成小块;川贝提前用温水浸泡30分钟,变软后炖煮更易释放有效成分。所有材料加适量水,一起炖约90分钟。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高三德主任中医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李国栋、徐心怡
寒露养阴润燥温阳 常见不适调养有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高三德介绍,深秋夹寒,身体受凉燥侵袭,容易诱发肺疾如感冒、咳嗽等。随着日照减少,秋雨连绵,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
所以,寒露时节要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锻炼心肺、温阳抗寒。同时,还需保持乐观心态,多参加集体活动,调整身心。
他提醒,寒露饮食不妨适当增加润燥的食物,如:雪梨、蜂蜜、芝麻、核桃、胡萝卜、南瓜、糯米等。秋燥伤肺,可以通过一些养阴润肺、滋阴生津的药材或食材来调养。养阴润肺可选沙参、百合、山药、枇杷叶等;滋阴生津则可选太子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此外,秋雨寒凉,要注意适当增加衣物,或喝些红糖姜水以温阳。
高三德介绍,随着秋意渐浓,寒雨和凉燥都容易导致“肺阴不足、寒邪外侵”,诱发感冒、干咳、腹泻、失眠等病症。对此,他分享了一些相应的中医调养小建议。
1.感冒:建议茶疗上可用紫苏5克、生姜3片、红糖1块,煮水喝。生活上要注意规避风寒,多穿衣保暖。穴位保健上可多按揉大椎穴、合谷穴、肺俞穴等。
2.干咳:建议茶疗上可用蜂蜜5克、雪梨1个、杏仁3克,山楂2克,炖水喝。生活上要注意多喝温水,用围脖护好喉颈部位。可多按揉天突穴、列缺穴、照海穴、肺俞穴等穴位保健。
3.腹泻:建议可用茯苓5克、莲子5克、干姜3克、红枣2颗,煮水喝。生活上要注意腹部保暖、忌生冷、宜温食。建议艾灸天枢穴、神阙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
4.失眠:建议茶疗上可用酸枣仁5克、百合3克、枸杞子5克,桂花3克,煮水喝。生活上要注意多晒太阳、适当运动、睡前泡脚。可多按揉安眠穴、神门穴、照海穴等穴位保健。
节气养生 寒露
汤方推荐
三仁百合剑花炖排骨(除燥止渴汤)
食材:薏苡仁20克、南杏仁10克、北杏仁6克、百合10克、霸王花15克、排骨150克、生姜3片。
做法:食材洗净。排骨剁块,用冷水泡出血水,与生姜片放入锅中,加少许料酒,炖煮几分钟,用温水冲洗干净。将排骨和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60分钟,调味。
功效:润燥生津、理气止咳,适合秋季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大便不畅等症候人群。
莲子百合炖瘦肉(滋阴润燥汤)
食材:莲子10克、百合15克、大枣10克、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食材洗净,大枣去核撕开。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60分钟,调味。
功效:滋阴润燥,适合阴虚体质,体虚心慌、心烦、失眠、口干、干咳等症候人群。
参竹麦雪耳炖瘦肉(润肤养阴汤)
食材:沙参10克、玉竹20克、麦冬5克、枸杞5克、雪耳10克、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食材洗净,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60分钟,调味。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润燥,适合亚健康状态,虚劳烦热、皮肤干痒、熬夜失眠等症候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