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评论

凯风自“南”,群英荟萃

付迎红

本文字数:1260

  南沙“中考”启示录系列评论  

  有人说,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最稀缺的也是人才。

  “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论述。人才,是其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因素。

  目光投向“湾区之心”,2025年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的“中考”之年,南沙用3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翻开这份人才“成绩单”,发布“青出于南”计划聚焦集成式改革,全国首创推出一揽子贯穿青年发展全周期的增量政策;实施“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出台“港澳青创‘新10条’”“国际化人才特区九条”,系统推进“人才港”在内的“五港联动”发展策略;持续推进建筑、规划、法律、税务等领域港澳专业人才资格认可,目前已办理港澳专业人才执业备案244名,港澳专业人才获评内地职称27名……人才新风自“南”来,南沙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始发地、安居乐业的首选地、人生价值的实现地。

  招才引智,众仙过海。南沙如何以差异化竞争赢得人才工作主动权?如何进一步打造人才“聚宝盆”,让璀璨星空更加繁星闪耀?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的体制机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南沙率先建立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促进机制。变“点”为“面”,进一步破除要素双向流动的壁垒,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强与港澳商协会、人才组织互利合作,加快推动人才工作综合改革,扩大国际人才职称评价和资格认可试点范围,极大地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接下来,还要敢于破除旧有思维定式,不断解放思想,在引才育才方面勇于早走一步、敢于超前一步,从顶层设计一套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体制机制,靠制度提升效率,靠制度吸引人才,靠制度为人才保驾护航。

  做人才服务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心的工作。留住人才不仅需“硬政策”,更需要“软服务”,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和“后半篇文章”。南沙始终把人才当作发展“合伙人”,以“全链条思维”服务人才全程无忧,在“看不见的地方”较劲:提供超过6000套政府性人才房储备供应,打造各类人才均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落地港式金牌诊所等多个重点领域合作项目,加速“港药达”服务和“港澳药械通”落地实施;建设运营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优联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让港澳人才子女从幼儿园到初中全学段“就读无忧”。这些民生细节,往往藏着真正让人才心安的关键。要让南沙在高质量发展中脱颖而出,各类人才“倾心此地”,就要坚持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落户安居、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让广大人才在南沙生活有盼头、工作有奔头、创业有劲头、发展有看头、精彩无尽头。

  今天的南沙,创意、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涌动;今天的南沙,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周到服务和广阔舞台,铺就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道路,这座未来之城必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就业创业的“吾心安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8凯风自“南”,群英荟萃 付迎红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