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亟待加速释放动能。围绕《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中的新举措,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特邀专家学者为读者作出解读。
本期嘉宾
魏成龙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资本研究院院长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是消费与金融相互赋能、深度融合、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一点?
魏成龙: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本质是通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消费市场的“需求潜力”转化为“增长动力”,同时以金融创新反哺消费升级,最终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以真实需求为核心、以科技赋能为手段、以安全底线为保障,推动消费与金融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共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其核心是构建一个消费驱动金融创新、金融反哺消费升级的可持续生态循环。要从战略高度将其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深刻认识消费需求升级是金融创新的源泉,而金融供给优化是释放消费潜力的引擎,双轮驱动,二者缺一不可;秉持场景为王的理念,推动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消费场景,提升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重视科技赋能,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管控风险;始终将风险防控放在首位,确保业务可持续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持普惠导向,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强消费者保护和教育,避免金融排斥和过度负债;监管护航,完善监管框架,平衡好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与保护权益的关系。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需求牵引、供给适配、科技驱动、风险可控、普惠共享的消费金融生态体系,实现消费与金融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不仅是金融领域的任务,也需要消费政策、产业政策、数据治理、消费者保护等协同推进。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当前发展消费金融,为什么把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作为重点领域?
魏成龙:当前我国将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列为消费金融的重点领域,是基于经济转型需求、消费结构演变及政策精准调控的综合考量。商品、服务、新型消费成为消费金融重点,既是应对全球需求疲软的主动突围,也是中国经济向“内需驱动+服务升级+创新引领”转型的必然选择。政策通过供给侧结构性工具(如再贷款)、需求侧激励(如以旧换新)、基础环境优化三维发力,旨在打通消费堵点,培育新增长极。未来需关注服务消费金融的普惠落地及新型消费的技术转化效率,真正实现金融“活水”润泽消费全链条。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消费正在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尤须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魏成龙:消费金融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精准分层的产品设计、科技赋能的服务优化、风险可控的稳健经营,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可触达、可负担、可信赖”的现实消费。未来,随着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化应用,消费金融或将进一步融入“智慧生活”场景(如智能家居自动分期采购耗材),成为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当前关键在于推动金融机构从“标准化产品提供者”转向“消费生态共建者”。这需要改变传统信贷思维,建立消费洞察、技术响应、风险迭代的三位一体能力。未来的消费金融将越来越像“消费体验的催化剂”,而非简单的支付工具。
建议优先在“新市民消费升级”“银发经济”“县域品质消费”三大领域突破,在这些市场存在40%以上的金融服务覆盖缺口的方向综合施策。同时需建立消费金融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产品创新响应速度、长尾客群覆盖率、场景渗透深度等核心指标。此外,建议通过行为数据资本化重构信用评估体系,使宝妈社区的团购记录等非标数据成为授信依据,真正释放长尾消费潜力。金融机构从“资金提供者”转型为“消费生态运营者”,在帮助消费者实现生活愿景的过程中创造可持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