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理论周刊

优化生态,激发民企科创潜力

曾楠 朱紫旖

本文字数:1651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勉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贡献。在全球科技博弈加剧、产业范式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跃升为驱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充分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生态,势必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现实挑战。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组成部分,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激发市场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中面临多维度、结构性挑战。

  一是资金与融资约束导致创新投入动能不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民营企业信贷规模达76.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1%,较各项贷款增速高。价格层面,2024年上半年新发放民企贷款年化利率降至3.90%,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自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个百分点。可见,尽管整体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是市场隐性准入壁垒抑制民营企业创新积极性。尽管我国已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仍面临隐性壁垒。“玻璃门”“旋转门”现象不仅扭曲了市场竞争,更抑制了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也抑制了民营企业创新积极性。

  三是高层次人才短缺制约核心技术突破。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竞争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民营企业普遍面临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复合型人才供给短缺、人才区域间流动壁垒等难题。一方面,在薪酬竞争力、研发支持体系及职业晋升通道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导致高端人才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激励完善、职业稳定性强的头部企业或科研机构;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研发投入面临波动风险,技术积累常因资金链压力出现断层,形成“人才流失—创新停滞”的往复循环。

  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创新生态,是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内驱力与核心能力的关键支撑,也是加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场景落地与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更是关乎企业成长壮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以金融支撑平衡供给需求,以法治保障打破隐性壁垒,以生态重构激活要素潜能,民营经济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轻装前行。

  一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实现金融供给与创新需求的动态平衡。在工具创新层面,通过“知识产权质押+研发费用保险”组合模式破解轻资产企业融资瓶颈,推动首贷率提升与再贷款规模扩大,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硬科技领域。在服务模式上,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期到成熟期的梯度融资体系,依托数字技术构建企业创新画像,实现贷款审批效率跃升。通过制度创新打通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转化通道,构建“全周期适配、多层次协同”的科技金融生态。

  二要加强政策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更好地维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该法首次确立“准入开放—过程监管—结果保障”全周期治理体系,明确禁止招投标中的所有制歧视,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法治轨道。

  三要优化要素配置机制,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在人才培养机制层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技术需求动态匹配。在人才流动机制上,打破体制壁垒,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人才评定。同时运用柔性引才模式,吸引科学家及退休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攻关。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技术入股+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体系,对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给予股权激励。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职务发明所有权改革,让人才创新价值与收益深度挂钩。此外,加强人才服务生态建设,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配套政策,消除民营企业引才留才的后顾之忧,形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性循环。

  (作者分别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8优化生态,激发民企科创潜力 曾楠 朱紫旖2025-07-07 2 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