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文旅领域基层代表围绕“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作为公共文化工作者代表,也是广东唯一代表,获邀出席此次见面会,分享了她与东莞共成长、用文化温暖城市建设者的实践故事,生动展现东莞这座国际制造名城的文化温度、文化胸怀与文化自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供给文化大餐 打造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
近年来,“观演热”“非遗热”“文博热”“旅游热”持续升温,文化和旅游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紧密。黄晓丽表示:“文化馆是离老百姓现实生活最近的文化落脚点,是老百姓家门口的终身美育学校,文化热起来,文化工作者也就更加忙起来。”
结合东莞市文化馆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黄晓丽在见面会上进行了详细阐述。东莞市文化馆就像群众文化的“中央厨房”,一直为城市里的千万群众烹饪精神文化大餐。如送“菜”上门,搭建起覆盖“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33个镇(街)分馆、586个村(社区)支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像便利店一样遍布全市,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又如,个性化点“餐”,通过线上资源配送平台,提供接近1000个服务项目,让群众点单,政府买单,实现文化资源精准供给。同时,注重“营养搭配”,不仅有普惠性文化产品,还有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音乐剧《东莞东》青春版等新大众文艺精品演出。同时,联动文旅品牌“湾区周末IN东莞”,以优质多元的文化活动,吸引大湾区甚至更远的朋友来东莞度假,过文化周末,把文旅热度转化成文化温度。
倡导开门办馆 做大家的文化馆,办人民的文化馆
“过去老百姓关注‘有没有’,现在是‘好不好’‘合不合口味’。”黄晓丽表示,东莞是一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有33岁的青春之城,大家对文化的需求更多元、更潮流,还很注重体验感,必须顺应变化,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
如何打造“没有围墙的文化馆”?黄晓丽在见面会上透露了东莞市文化馆的秘诀:开门办馆,做大家的文化馆,办人民的文化馆。东莞市文化馆不仅在场馆数量上向便利店看齐,在“营业时间”上也向便利店看齐,全年365天无休、每天从8时30分开放到21时30分。市民可以看演出、看展览、学才艺,也可以来文化馆品香、品咖啡、交友论道。2024年,仅东莞市文化馆,进馆人次就达43万,平均每天有1200多人次。2017年以来,东莞市文化馆还推出了“爱心文化馆”项目,每年为孤独症孩子以及视障、听障人士量身打造服务,让文化馆也成为他们温馨的家。
针对东莞外来人口多、年轻人多、创业者多的特点,量身定制,推出“潮流东莞”城市品牌,全城唱响年轻人喜爱的“火柴盒”街头音乐会,3年时间,举办1200多场演出,平均一年400场,线上线下超过6800万人次参与,让文化馆成为千万人口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纽带。
此外,2016年以来,超过1000家社会主体与东莞市文化馆开展过合作共建,其中既有来自东莞的业余文艺团队和机构,也有来自全国的高校和团体。特别是每年在东莞市文化馆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搭建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用“文化+”贯通千行百业,大家就像是在“文化淘宝”一样,有很多的惊喜和收获,公共文化服务从“内循环”转向社会“大循环”,在流淌中激发出澎湃的生命力。
“打造一座受群众喜爱,‘没有围墙的文化馆’其实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我们相信,久久为功,必有回响!”黄晓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