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国东
“医生,我的腿肿得像馒头!”刚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吴先生(化名)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原来,他在10小时的长途飞行中一直没活动,结果左腿突然肿胀疼痛。经诊断,他患上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国东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医学上叫“经济舱综合征”,久坐、久卧的人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不过,他同时强调,静脉血栓栓塞症虽然危险,但完全可以预防,关键在于“动”起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实习生黄懿旻 通讯员魏星
沉默的“血管杀手” 久坐是最大帮凶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简单来说就是血液在静脉里凝结成块,堵住了血管,引起回流障碍,导致肿胀伴疼痛。它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深静脉血栓(常见于腿部),另一种更凶险的是肺栓塞——血栓脱落跑到肺部,可能瞬间致命。本病常急性发作,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它不仅是全球第三大心血管病杀手,更是院内手术前后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人以为静脉血栓是老年病,其实年轻人也可能中招。”陈国东说,长时间坐着不动,比如打麻将、坐飞机、加班熬夜,都会让血液循环变慢,血液变得黏稠,最终形成血栓。数据显示,静坐90分钟,下肢血液循环就会下降40%,每多坐1小时,血栓风险增加10%。更可怕的是,血栓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腿肿伴胸痛和呼吸困难时,可能已经危及生命。因此,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这些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陈国东指出,静脉血栓的出现并非毫无征兆,关键是要读懂身体发出的“警报”。如果发现单侧小腿突然肿胀、疼痛,尤其是从小腿逐渐蔓延至大腿的肿痛,伴皮肤发亮甚至发紫,就要高度警惕。陈国东建议,可以做个简单的自测:久坐久卧时向前向上勾脚尖紧绷小腿,如果小腿后侧有牵拉痛,可能提示血栓。
如果血栓跑到肺部,情况会更危急,可能出现突然的气促、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甚至晕厥。“这种情况必须立刻就医,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赛跑。”陈国东强调。
陈国东介绍,除了具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警惕静脉血栓外,创伤、髋膝关节置换等大手术后、长期卧床和罹患恶性肿瘤的患者等也是重点关注人群。另外,孕产妇、剧烈运动扭伤后的年轻人,在出现单侧下肢肿痛时,也应及时就医。
防栓的关键:让血液“流”起来
预防血栓的核心,就是避免血液瘀滞。陈国东给出了几个实用建议:
1.别让身体“僵”住
无论是办公族、麻将爱好者,还是长途旅行者,每坐1小时就该起身活动。哪怕只是伸伸腿、转转脚踝,都能促进血液流动。
2.喝水比你想的重要
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栓,而喝水是最简单的“稀释剂”。推荐每天少量多次饮水2000毫升~3000毫升,尤其是在空调房或干燥环境下。
3.弹力袜:久坐族的“隐形护盾”
对于需要久坐或久站的人来说,穿弹力袜是不错的选择。它能帮助下肢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以选择I级弹力袜,治疗深静脉血栓则需要选择Ⅱ级压力梯度的弹力袜。
对于那些由于工作需要久坐的人群来说,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做点小运动。
踝关节跖屈背伸运动:注意要在最大位置保持5~10秒左右,让肌肉持续收缩。
踝关节旋转运动:尽量保持动作幅度够大,每个动作维持3秒。建议每日3~4次,每次20~30组,可根据耐受程度调整运动频次,双腿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
每小时做3~5分钟脚部运动:勾勾脚尖、伸屈膝关节,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预防血栓不需要剧烈运动,关键在于持续、规律地活动。”陈国东说,长途旅行时,最好每小时起来走一走;如果实在没条件,就在座位上做做脚部运动。
万一中招
科学应对是关键
如果不幸确诊静脉血栓,也别慌。陈国东指出,现代医学对静脉血栓的治疗已经很成熟,包括药物抗凝、溶栓治疗、介入机械血栓清除术等,其中规范的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的基础,陈国东强调,“足疗程”是抗凝治疗的关键,抗凝药物通常需要服用3个月以上,部分患者甚至更久,绝不能擅自停药。抗凝治疗期间凝血功能会降低,不要轻易去做针灸等有创操作,也不要自行联用活血化瘀的其他药物,以免增加出血风险。此外,抗凝期间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由专业的医生动态评估出血风险,及时处理出血并发症,确保治疗期间有效且安全。
“静脉血栓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就一个字——动。”陈国东最后提醒,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高风险人群,只要保持规律活动、避免久坐,就能大大降低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