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作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要素,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支柱,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艺术教育在学校美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
当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模式,也让学校艺术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时代价值,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审美理念和审美形态的新变化、新特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加完善、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广东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探索艺术教育融合创新路径,成为美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支撑艺术教育发展。鼓励各地市主动出台针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法规制度;在稳固艺术教育教师编制的基础上,探索并创新合作方式,通过制定灵活的高校艺术支教激励政策,搭建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校美育教师共享机制,同时推行城乡学校“手拉手”互助模式,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与优化配置。此外,加强乡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依托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项目,着力培养能够胜任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全科教师。在场地器材建设方面,需持续优化资源配备,确保艺术教育教学所需器材设备的完善,并建立艺术教育器材补充机制。对于小规模学校,应坚持满足基本需求、兜底线的原则,为其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以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是研究制定规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完善艺术教育的督导与评价机制,构建一个包括学生、教师、上级教育部门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对学校艺术教育氛围与环境的多维度、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全面科学的学生艺术素质综合评分机制,全面考虑基础指标、素养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并参考“指标赋分权重”来确定学生的艺术素质综合评分。此外,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评的相辅相成,以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外部评价相互融合的原则,以确保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三是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教学方针,同时遵循普及与提高并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岭南文化与广府文化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和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组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堂和欣赏音乐会、影视鉴赏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艺术实践。此外,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强化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同时,加强各学段艺术教育教材的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间的纵向衔接,确保艺术教育内容主线贯穿、循序渐进。
四是勇于突破常规框架与细则束缚,鼓励个性化、特色化的美育改革创新。根据学生兴趣及个性化需求,以“最大的原则—最大的灵活性”为指导思想,通过推广具有创新性的美育教学实践范例,凸显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特色,有效促进美育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与科学求真态度的养成,致力于培养出一代爱“美”、懂“美”、创造“美”的未来人才,为地方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是聚焦于数字时代的浪潮,加强数字科技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努力提升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智能化层级。摆脱传统框架的束缚,不断拓宽科技创新的边界,让艺术教育与数字科技、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前沿科技形成交织共生关系,让艺术之美辉映科技之光。这一融合过程不仅能为劳动者赋予敏锐的艺术视角与卓越的审美能力,还促进新形态艺术产品与科技创新成果的联合诞生,不仅为创新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更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文化价值。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任,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新时代美育目标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与探索”(2024GXJK60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