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

大学之大 为国为民

杨博

本文字数:1688

  时光流转,万物焕新。

  在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中山大学已成为其手创者所期望的样子。历尽千帆、行经万里,他依然积石如玉、列松如翠,头角峥嵘、风华正茂。

  世纪中大,何以为钜?

  1924年,孙中山在他所颁布的《大学条例》中,开篇便刻画了他心中大学典范的模样:“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铿锵回荡的话语,为巍巍学府注入了灵魂与梦想。

  一所伟大的学府,必然和国家、民族命运与共。从坚持“大学与社会结合”到“人民新中大”革故鼎新,从向着“教学中心与科研中心”转变到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百年中大同国家、人民休戚与共,以一脉相承的使命担当,使教育事业“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以谋自己的发展,因而并推进社会的发展”。

  猛进者,中大。中大学人为学鲜活生猛、为人求真务实。一改“从纸面到纸面”的学问方式,辛树帜教授溯西江而上至广西,白天“在没顶蓬蒿之中钻走着,在满山的竹子之中攀缘着走,在恶蜂、山蛭、毒蛇的巢穴中搏击着走”,去发现新属新种;夜晚则“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采集歌谣、标注方音和探问风俗的工作”,展开民俗学调查。众多学者因应学术之变,使中大成为我国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发源地。

  虚怀者,中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大学人深谙此道、身体力行。就如诺奖得主杨振宁指出的,在中大激光实验室里,上世纪80年代“有一群激光科学家涌现出来”,因为“他们知道与这个专业有关的一切知识,也明白外国人所探讨的那些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这是中大学人的治学姿态,也是他们的思维方法,更是他们之间的精神传承。

  深耕者,中大。中大学人做学问,用手、用脑更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从20世纪20年代直至本世纪,几代中大人接力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红层研究体系,并成功让“中国丹霞”走向“世界丹霞”。“养鱼院士”林浩然蹲伏在试验田地里,连续数月观察鱼和水稻的生长情况,只为获取第一手数据。厚植科学沃土、筑牢创新基石,中大学人不断提出破解新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一百年,不过历史一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世纪中大何以有为、以何有为?

  “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指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走出岭南一隅的“小富即安”,全面提升学科实力与影响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前列,“立足湾区、服务国家、面向世界”的中大要用自己的担当与作为,为大国复兴插上科教“双翼”。

  独领风骚,做时代先锋。从建成我国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到建设“海路通”高性能计算集群,再到致力于打造空间引力波天文台……中大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新的科学春天里“上天”“下海”“入地”,不避艰险、披荆斩棘。在港设立高等研究院,以前沿交叉研究引领发展未来技术,打造汇聚世界一流人才的学术重镇,中大立志为大湾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在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时代,大学不仅要做现在的笃行者,更要做未来的引领者。

  矢志报国,扎根中国大地。争当国家经略海洋的先锋队伍,挺进深空深海深地深蓝,跨越重重山海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在建设健康中国、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西部大开发中育人育才……正如我国光学和光谱学开拓者之一、中大物理系教授高兆兰所说:“科学研究和国家实际情况相结合,就能为生产服务;与学科相结合,就能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把国家发展需要作为梦想之舟、奋斗之帆,在深学笃用中玉汝于成,在躬身实践中淬火成金,方能把百年学府建设成为展现活力的创新策源地、富有效果的方案提出地、具备影响力的思想产生地。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世纪中大苒苒风华、初心弥坚,弦歌不辍、砥砺前行。千千万万的“文学生”们当承继积淀百年的奋斗精神,以青春之我肩负起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以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世纪中大 山高水长 A3大学之大 为国为民 杨博2024-11-12 2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