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搭建“教联体”先把各方位置摆正

付迎红

本文字数:958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当下许多孩子在成长中面临的诸如超重肥胖、情绪问题、网络成瘾等新情况、新问题,已不是传统的以学校为唯一主体的教育模式所能解决的,迫切需要各方联动、寻求新解。此次《方案》出台,既是当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也为破解教育难点、痛点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教联体”模式,意味着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社会资源单位等不同主体将被纳入其中,各方将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可以说,这一创新机制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有助于打通传统教育模式中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堵点屏障,实现各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为未成年人构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教育支持网络。

  家校社协同共育当然是教育的理想状态,但真正落实起来绝非易事。要打好“教联体”这手牌,厘清权责是关键。各大主体之间的角色匹配程度,直接关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以家校共育为例,近年来,家校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责不清、关系错位所致。比如,当前很多学校要求家长积极参与教学事务、知识教育,反而生活教育等非教学事务参与不够,这其实就导致了角色偏离。在推进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有必要协调好多元主体责任分担与共担之间的关系,将各方承担的责任摆正、扮演的角色弄清。唯有各方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才能更好实现协同共育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

  教联体内部相互之间不是简单物理相加,而是相互融合,为此还要以体制机制保障充当“润滑剂”。在《方案》落地推进过程中,地方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针对区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堵点、机制难点问题,协同各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规章,建立好部门间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完善与学校工作对接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健全支撑系统、给予资源支持,帮助搭建统筹学校、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资源的相关平台,以提高各方协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联”的功能充分激发、充分释放,一个更有活力、更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新生态未来可期。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搭建“教联体”先把各方位置摆正 付迎红2024-11-05 2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