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他们(景区商家)卖的东西才可以带进去吃,我们自己拿的食物就不能带。”近日,有游客发布这样一则视频,引发社会热议。对于该景区的做法,多数网友表示反对,也有人表示支持,认为游客自带食品加大了景区生态环境压力。(10月28日《法治日报》)
正好案头有本《徐霞客游记》,读罢上述新闻,我在思忖:要是他老人家活在当下,就有足够经济实力跑遍名山大川、旅游胜地吗?许多景区不准游客自带食品,要是买不起景区里的高价食品,他会不会饿晕?此刻,我对他“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的游历不免有些羡慕了。
平心而论,景区禁止游客自带食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在某些特定场合、特殊场景,不但应该禁止,而且还要严格执行。譬如,在敦煌莫高窟内部,出于对特殊文物的严格保护,禁止游客携带液体饮料和食品,相信绝大多数游客都不会有意见。又如,在一些野生动物园,为防止游客私自投喂保护动物,出台相关规定亦无可厚非。但在一个面积超大的自然风景区,禁止游客自带食品就值得商榷了。
目的正当性决定手段合理性,个别景区禁止游客自带食品之所以遭吐槽,问题就出在这上面。“环境保护”“游客素质”是这些景区常挂的两面大旗。乍看起来无懈可击,实则逻辑难以自洽。有的景区,这边厢不让游客私带泡面,那边厢自己却在高价售卖,还免费供应开水,“只许州官放火”当众将“环境保护”按在地上摩擦。至于个别游客素质差,乱倒汤汁、乱抛垃圾,那也不是没有化解之道,比如增加人员巡逻、劝告,加密环卫服务,再不然就依规罚款。
有记者调查发现,在某景区内标价为22元的热干面,在景区外超市售价仅8元,这就是某些景区不惜得罪游客的原始动机。在众多可能的原因之中,出于私利而禁止游客自带食品最不可取,因为它是用景区声誉、地方形象等隐性成本换来的。被局部的短期利益蒙蔽了双眼,肆无忌惮圈地自肥,最终损害的是全局的长期利益。时移世易,在旅游处于买方市场、自媒体无远弗届的今天,假如景区还沿用“土围子”思维、“山大王”行为进行经营,未免不合时宜。长此以往,前景堪忧,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国内有不少知名景区已出现亏损现象。
再说了,游客所带食品,多半也是从当地购买的,从算总账、长远账的角度,都在地方经济的盘子里。景区管理者胸襟狭隘,缺乏大局意识,景区所在文旅部门可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应该站得更高一些,从旅游事业大局、地方经济发展全局出发,出面管管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