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 强信心 系列谈
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具体举措正在加快落实落细。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要切实加大助企帮扶力度,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10月2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段时间,“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简称“三乱”)屡被高层会议点名,释放出加力稳企业、优环境、促发展的强烈信号。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明确“两个不能”,不仅是对当前企业发展痛点的精准捕捉、有力回应,更是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和市场信心提振的重要推动。
眼下,稳经济重在稳企业、稳信心。“三乱”顽疾可谓安商营商的“拦路虎”。“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每年有5000万(罚款)政绩”,不久前媒体爆出某地市场监管人员的雷语,极富警示意义。站在受害企业的角度,恐怕也不免要掬一把泪:无论是看似勤奋的高频次检查、随意检查、重复检查,还是更显霸道的小过重罚、趋利执法、“远洋捕捞”(违规异地执法),抑或是釜底抽薪式的超权限、超范围、超额度、超时限查封,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不能承受之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实助企帮扶,不仅要把实事办到企业“心坎”上,还要让企业“把心放在肚子里”。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个不能”既是执法“清醒剂”,也是企业“定心丸”,旨在让各类经营主体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要紧密关注企业“体感”。涉及企业的事,企业最有发言权。无论是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还是实施助企帮扶,都务必向企业聚焦、定焦。从门好不好进、事好不好办,到有无“吃拿卡要”、动辄“大棒”伺候,要加大摸排力度、梳理问题线索,及时扼住“不当之手”。向企业问效问计,对反映集中、影响恶劣的执法弊病绝不姑息。
要着力减小政策“温差”。政策落实最忌“上热下冷、外热里冷”。小小的“温差”,有时对企业来说却很致命。比如,“以罚代管、只罚不管”损害涉企执法效力;“同案不同罚”“类案不类罚”等问题,杀伤力不容小觑。为此,必须完善执法行为规范,明确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加强各部门、各系统沟通协调,共同打好规范执法组合拳。此外,还要谨防纵向上时紧时松、横向间各行其是。
要动态优化治理方案。治理“三乱”是法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既要注重植入法治理念,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完善执法监督网络和严格问责机制;也要善用经济“打法”,如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对“罚没异常”的监测核查,弱化执法中的创收冲动,斩断利益牵连。总之,拿出打持久战的心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升级新技术新措施,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安全感。
大作于细,积小致巨。不折不扣落实“两个不能”,把执法之弊变为发展之利,才能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护航各类经营主体满怀信心、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