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生活周刊·地产·汽车

第二季度以来 大众、宝马、奔驰、丰田接连官宣加大在华投资

超500亿元!汽车巨头“加码”中国车市

邓莉

本文字数:1953

外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推出多款新车。

丰田、本田等日本企业正转换布局,持续加大投资。

  合计超500亿元!国际汽车巨头们正通过大笔投资来挽回其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去的优势。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大众、宝马、奔驰、丰田接连官宣加码数百亿元“真金白银”投进中国市场,并加速与本土化接轨,“定制”符合中国消费者的新车。

  业内专家指出,客观来看,中国自主品牌目前主要销量仍在国内市场,从全球来看,仍未实现全面超越国外品牌,“中国市场仍需通过自主与国外品牌的良性竞争,以此促进并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品牌实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莉

  齐齐“发大招”:

  德系、日系等外资车企加速本土化

  几乎同一时间,BBA、大众、丰田、本田集体“发大招”。

  9月4日,奔驰宣布与两家在华合作伙伴,在中国市场加码140亿元的投入,将以转型的战略布局、先进的技术创新和最新重磅产品以最快速度在华落地。而早在今年4月,宝马集团已宣布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沈阳工厂的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为了配合其全新“新世代”车型国产,宝马集团还斥资100亿元人民币打造了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计划于2026年投产。仅仅在今年,大众汽车公开的对华投资就已达到了25亿欧元(约合196.58亿元人民币)。仅看这些公开数字,外资车企今年总共投资已超过500亿元。

  事实上,丰田本田等日本企业在不动声色地转换布局,持续投资。丰田今年推出了电动品牌“烨”,同时迅速在北京落户了当地氢能领域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之一“华丰燃料电池新工厂”,一期最大年产能达1万台,二期项目预计于2026年开工。此外,本田汽车也在建两家新电动车厂。

  记者留意到,尽管自主品牌依靠新能源、智能化对外资车企步步紧逼。然而翻开历年投资动态可见,这已经不是外资车企第一次在中国市场“加码”发力。从2014年至2023年,奔驰携手合作伙伴在华投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过去五年的投入总计达105亿元人民币,这次加码140亿元,投资力度相比以往较为可观。大众汽车也不少,目前围绕智电化在华投入至少超过700亿元。

  德国央行数据显示,德国2023年在汽车领域的直接投资中,中国占到了29%。今年上半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比2023年全年都高。

  资深汽车评论员蒋林指出,作为全球汽车业两大支柱,德国车企和日本车企追加对华投资是反击“外资撤退论”的有力证明。

  强攻势将至:

  本土化新能源产品进入密集投放期

  在中国市场,随着汽车产业驶向电动化,BBA、大众、丰田等国外品牌燃油车时代的光环渐退。尤其今年上半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更让众多车企陷入其中。乘联会在7月销量分析中也指出,以价换量效果微弱,连续多月的“价格战”导致新车不仅“价难提,量也难升”。但新能源汽车依然在激烈的竞争中,渗透率逐渐超过50%,从今年7月起真正实现与燃油车“分庭抗礼”。

  从以往产品来看,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转型被指不彻底,新车大多为“油改电”平台,智能化技术的滞后也是导致其新能源产品销量差的原因之一。如今外企的系列“重金”投入举动已经显示他们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持续深耕的期待。

  宝马中国研发团队超3000人,奔驰中国研发团队增加至2000人……这些数字背后,“本土化”加速是宝马、奔驰等外企新一轮投资的关键词。记者留意到,国外汽车巨头的策略依然是“油电两手抓”:一边推动全新平台落地、在华设立专门的研发中心、投建新工厂;一边提升燃油车的成本竞争力。

  根据规划,明年起奔驰的一系列专属中国市场的车型将陆续投产,包括全新纯电长轴距CLA车型、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长轴距GLE SUV新车型,以及基于VAN.EA平台的全新豪华纯电MPV,表明奔驰“在华发展,与华共进”的决心。

  宝马自不多说,多次强调“家在中国”,如今电池工厂、新能源工厂、研发中心全是与德国总部可抗衡比对的布局,2026年起新世代车型将投入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豪华品牌首个“无图”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也将在明年亮相。

  业内观察

  当将更多的筹码押注在中国市场,外资车企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如奔驰、宝马、大众等德系车企,会选择放下身段积极融入中国车市这个“试炼场”,并期望通过内燃机与新能源的“双线”努力守住份额,而且不约而同把下一次“大考”时间放到了未来两三年。

  至于日系车企,则似乎在“以退为进”,近年虽然关闭了部分生产线,但实则是在进行布局“优化”,积极探索新的路线来扎根中国市场。尤其在新能源之路的探索上,日系车企一直有自己的长板,以往凭借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市场风靡了十数年,如今又选择了押注氢能。

  虽然国外车企的加码投资能为未来带来多少“赢面”仍难下结论。但别忘了,财力的支撑注定这些巨头们还“耗得起”。

  从财报上看,汽车巨头们目前的赚钱能力依然远超中国自主品牌,此刻若不再努力留在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或者会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科技变革竞争中,逐渐成为被淘汰的品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生活周刊·地产·汽车 A11超500亿元!汽车巨头“加码”中国车市 邓莉2024-09-10 2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