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要让内容“搬运工”搬不动

赵萱

本文字数:684

  近日,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实名举报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剽窃其视频内容卖课,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涉事博主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更名并删除了全部视频。(8月12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盗图、不署名“搬运”现象在网络平台上频繁发生。不久前,就有一起让人啼笑皆非的“偷爷爷”事件引起围观。有用户将另一博主为爷爷庆生的视频原封不动发布在自己账号上,连文案都一模一样,甚至在原创博主发视频澄清后,连澄清视频也照搬不误。盗图盗视频,这并非新鲜事,却因新技术加持愈演愈烈,小到日常生活的记录成为别人的流量“加油包”,大到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牟利,甚至成为制造谣言、进行诈骗的工具。

  盗图、盗视频现象为何如此猖狂?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维权效果不佳是主要原因。另外,甚至有平台依赖此类“搬运”而来的流量,对“搬运工”“剪刀手”视若无睹。

  盗图盗视频不是小事,“流量病”绝非“小病”。长此以往,原创者的创作信心受挫、平台公信力下降,恶性循环之下,优质内容从何而来?对此,平台必须保持清醒,对“搬运工”“剪刀手”不能心慈手软。一来,要完善原创保护措施。尽管不少平台已设置“原创”标识申请功能,但对于移花接木、掐头去尾式的“搬运”仍无更明确的裁判标准。二来,要细化侵权惩治规则。一些平台在发现侵权问题后,通常只通知侵权者删除视频,对大批量“搬运”作品的用户缺乏有效、有力的打击,难以形成震慑。三来,要动用技术加强“查重”能力。对于侵权的“照搬式”内容,平台并非无计可施,不能只靠粉丝、原作者发现和举报,有必要对内容相似度极高的发布者进行提醒、监测。绝不能让不劳而获的“搬运式”内容大行其道、损害行业生态。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要让内容“搬运工”搬不动 赵萱2024-08-13 2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