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新部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只有持续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愿景变为实景。
辩证看待惠民生的“大”与“小”。“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桂林考察时暖人肺腑的一席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百年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放眼广州,从“肉菜鱼”实现“天天快检、日日公示”,到求职者在“招聘夜市”逛街求职两不误,再到颐康中心(站)实现村居全覆盖,鲜活的实践充分证明:从大处着眼,是谋事之法——把民生小事当作大事、放在心上,就能把民生难点变为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从小处着手,是成事之道——找准“小切口”,用好治理“绣花针”,就能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以改革“实打实”换来百姓“心贴心”。
坚持用好“尽力”“量力”方法论。今年6月,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条件尽最大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起来;“量力”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广州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正是找准了“尽力”与“量力”的平衡点。接下来,打好民生保障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硬仗,仍要把握好“尽力”“量力”方法论。
立稳把准“群众满意”这把标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总书记多次引用《论衡》中的名句,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以广州的民生实事项目为例,之所以政策措施含金量不断提升,归根结底是因为把群众意见作为改革成效“最好的尺子”,实现了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单”的转变。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让“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精准对接起来,就能让民生实事不断顺应百姓期盼。
深化改革未有穷期,保障民生没有终点站。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只有不断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拿出“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事不避难、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才能为人民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