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从“驻村艺术家”看基层文化治理

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试点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发展

卜松竹

本文字数:4833

穗石歌会以充满互动性的歌会形式,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莲麻红色艺术节上,嗡嗡学堂的美术老师们带着孩子、莲麻村民及游客共绘长卷。

村里的民宿、餐厅被打造成乡村美术馆,展出孩子和志愿者的画。

“穗石赞”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站举办乡村访谈,让村民代表为穗石文化活动建言献策。

在莲麻,村民和游客都能体验到红色文化魅力。

  微镜头里看改革⑨

  艺术家李弘搬到沙湾古镇已经有半个多月了。

  这位之前从事美术教育的湖南汉子在镇子的一条小巷里租了一间房子。在自己动手改造装饰的这段时间里,他在天台上搭了一个露营帐篷,晚上就睡在这里,看看天上的星星;早上伴着鸟鸣和晨曦醒来。白天,他就在镇子里面四处游走,和邻居们打招呼,到街道和文化站和工作人员交流,在各式各样的档口里面歇脚,与档主们天南海北地侃大山。

  在和对面院子中果实累累的那棵黄皮树做邻居之前,李弘在从化莲麻村、番禺穗石村住了差不多一年。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多了一个新的身份——驻村艺术家。

  这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动的“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前期试点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个新角色。李弘说,自己的这个角色定位更像一个“驻村联络员”,要助力政府、街道、社区、居民各方面的关注和需求的互联互通,协助大家把各自的想法变成真正能够落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其中最关键的,是激活当地的文化内生动力,让文化成为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共同分享、共同获益的东西,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陈彬斌评价说,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之后,公共文化领域深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的又一个具有改革意义的创新举措”。

  系列统筹/汤新颖、王晨阳

  视频统筹/申卉、吴一钒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让更多乡村“达人”被发现

  从化区莲麻村位于广州的最北端,有连绵的青山、流溪河北源头、千年古官道,生态环境优美。这里还是当年东江纵队从化大队的活动基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广州市文广旅局联合广州美术学院在这里以乡村美育为抓手,用红色资源带动绿色发展,用文化温润乡村。由当地村民、从化各学校的美术老师等参与的“嗡嗡学堂”已经发展成为颇具知名度的公共文化品牌。莲麻红色艺术节则将当地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元素与卡通形象设计、剧本游等当代玩法巧妙融合,探索着新的文化表达。2023年11月18日晚,由莲麻村民自行组织的星空艺术节正式启动。莲麻从业者以轮值的形式,在自家经营空间打造、举办篝火舞会。以竹为烛,秉烛夜游,这也成为莲麻观星的保留文化项目。

  通过“嗡嗡学堂”,一批乡村能人被“发现”: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付秋妹教孩子们唱英文歌,乡村诗人飞哥教孩子们读诗,做豆腐花的仙姐带孩子们制作特色食物,养蜂的潘叔教孩子们认识蜜蜂……村里的民宿、餐厅被打造成乡村美术馆,让本地孩子、来研学的孩子和志愿者画的画在里面展出。基于乡村美术馆的作品,还策划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乡村美育节。

  自然艺术节是莲麻村行动者们开始自组织合作的契机,借助“忘忧谷”的景点打造,村干部带着群众打扫清理山谷空间,支起了一顶长期在户外悬挂的天幕。山香酒坊、四季酒坊的从业者本是竞争对手,但在文旅抱团发展的共识下依然积极合作。村民们发现,“村务”原来是每个人的事。

  “十三五”期末,广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服务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现了新趋势、新气象。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大公共文化”建设理念尚待加强,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基层公共文化力量相对薄弱等。

  包括莲麻村的工作在内,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试点建设的“公共文化共同体”正是为“破局”而生。它尝试“打通部门壁垒、带动基层效能、聚拢社会力量、展现文化价值”,是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核心,以公共文化标杆项目为抓手,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而建立的一体化交流合作机制。

  “外卖天团”“奶奶天团”活力四射

  在小谷围街道、穗石村委支持下,番禺穗石村组建了“穗石赞”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站和“文化先锋队”,各方面的文艺爱好者和村集体事务热心人成为首批参与共同体事务的骨干成员。大家共同打造的穗石歌会以充满互动性的歌会形式,让专业音乐人、民间书法家、“私伙局”粤曲团队和老年舞蹈队、太极拳学习团队,乃至快递小哥纷纷参与进来。“外卖天团”“奶奶天团”等全新诞生的文艺队伍活动不断。

  穗石村私伙局凝聚了一群痴迷粤曲的老人,年过七旬的良叔通过自学成为远近知名的民间粤曲家,他曾一度感慨后继无人。伴随着公共文化共同体项目的推进,在穗石村建立了3支文艺志愿队,对穗石粤曲私伙局予以帮助,邀请专家和志愿者加入;以海选方式发动全村小朋友组建“拾粤合唱团”,用童声传唱经典粤语歌曲;培养当地妇女组建广场舞舞蹈队,让年轻学子与阿姨一起起舞。良叔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

  2023年11月,穗石村林氏大祠堂前举办了一场“青村·好乐”穗石嘉年华。活动在穗石村设置游村打卡点,组织音乐会演,还邀请附近的高校青年与村民进行音乐互动。不少村民提早一两个小时就已经到场等候,很多是一家大小前往观演。项目负责人、都市文化志愿达人张伟俊介绍,随着一系列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逐渐增强了村民们的文化自信,唤起了他们的文化自觉,进而对穗石村产生文化认同。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李健对一件事印象颇深:去年筹备穗石乡村艺术节时,本以为村民发动不起来、活动达不成效果。但没想到,当通知发出,一下来了20多支文艺队伍。“这些神奇的队伍似乎过去从未显露,因为艺术节这样的机会突然涌现出来,而且非常积极。”他说,“我们看到了公共文化对于一个乡村的价值。”

  近年来,广州注重基层夯实基础,激活在地化的公共文化内生动力。“群星工程”项目通过分类扶持和分层培育,打造1000余支群众文艺团队;“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服务,依托“广州公共文化云”平台,支持专业院团、文化企业、民间文化机构和个人作为“文化供给主体”上线,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开放式中央厨房”和永不落幕的线上展示平台,实现全市177个镇街全覆盖;“广州乡村文化振兴讲习所”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人才培育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专家学者、先锋村干、时代乡贤等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培养乡村振兴骨干队伍,孵化乡村振兴实践项目。

  “妈妈行动队”“龙湖先生”在行动

  在黄埔区龙湖街道,“公共文化共同体”项目通过组建“妈妈行动队”和“龙湖先生”志愿队等自治组织,围绕农耕文化的美育再创,打造富有艺术感的社区共创场景,有效改善了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群二元分割的基层治理难题。

  来自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社会创新设计教研中心的师生、幸福誉社区居委会书记朱少纯、黄埔青社联社工、幸福妈妈队协力打造幸福甜品青年交友活动,在幸福誉社区打造幸福甜品摊、幸福热线、幸福课堂,帮助青年人建立正确的婚恋观,搭建交友平台。公共文化共同体项目组联动龙湖街辖区中小学,招募热心文化事业的教师团队,分别组织“龙湖先生”和“龙湖小先生”两支分队伍,开展“好意TALK”活动,让大家畅所欲言,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大家还在龙湖街道创立的“好意投”机制基础上升级融合,实施了“好意友邻—社区公共文化行动”机制,打造了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好意投—幸福小店”,并推出“幸福甜品”与“好意咖啡”两个文创产品品牌。而“社区游戏研究院”等居民自发组织的合作团队,也在不断发展。不久前,黄埔区图书馆龙湖街分馆在2023年度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基层分馆服务效能排名中,位居全市第一。自2022年7月开馆以来,该馆已有40万人次入馆,成为当地联结社区、推广文化活动的根据地。

  近年来,广州出台《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广州着眼区域城乡一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并以总分馆制建设为核心,在“羊城之夏”“向美而行”“一区一品”“图书馆之城”“文化馆有约”等文化品牌建设中,依托广州公共文化云实施全过程数智化管理,深度链接各场馆的线下在场服务与云上在线服务,强化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联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力效能全面提升。“馆立方”获评国际图联(IFLA)2024年十大国际营销案例。广州组建成立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全民阅读推广联盟、公共文化设施联盟等公共文化联合体,吸纳各类文化机构、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文化主管部门的单一文化形态向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构建延伸,扩大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

  专家视点

  文化治理的本质是情感治理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李健表示,文化治理的本质是情感治理,需要考虑其中利益的均衡,照顾到不同合作方的不同诉求。

  “公共文化活动如果加以妥善利用,更好地促成集体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传播和养成。这就是社群文化认同的由来。基于文化认同,群众对参与社区自治会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李健说,应当有意识地建立政府与专业团队之间的互信互助共同体关系,以富有创造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动员、激活基层原子化的个体,参与社区集体行动,逐步培育有组织规范、有文化认同的社会组织,“实际上,公共文化服务完全可以融入基层政务工作。把公共文化工作当作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高效率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基层党委和村(居)委的领导作用将得以凸显,所以要看得见文化的力量。”

  李健说,从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的实践看,下一步一是需要加强联动共同体的参与各方,建立紧密的协同合作,促成基层试点内外资源的开放链接,增强共同体这个社会系统整体的活力与能力。二是需要整理经验,加强宣传与交流,让共同体思路方法经验能被更广泛传播,吸引更多行动者参与从而扩展共同体的网络。三是强化骨干力量的赋能,让行动者骨干和队伍能得到更多培训、支持,并将其行动项目作为示范和实习基地,吸引社区内部、外部的更多力量参与学习、锻炼。

  大事记

  2016年

  出台《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2022年

  出台《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年)》《广州市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指导意见(试行)》。

  2023年

  出台《广州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在2023年3月召开的广州市公共文化工作会议上,“公共文化共同体”概念正式提出,6月正式发文全市推开。首批三个试点,面对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从化区莲麻村为代表的“红色乡村型”模式,第二种是以黄埔区龙湖街为代表的“城市更新型”模式,第三种是以番禺区穗石村为代表的“问题板结型”模式。

  2024年

  发布《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指南》,在全省推开共同体建设;

  出台《广州市关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施办法》;

  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试点范围扩大到南华西街道洲头咀社区、猎德街道猎德村、花东镇港头村、人和镇凤和村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沙湾街道沙湾北村、江埔街道罗洞工匠小镇6个点,并公布了“广州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试点项目库”20个入库名单。

  数说

  到“十三五”末,全市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达到638个,各级财政投入328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22亿元,图书馆社会力量分馆接待读者和举办活动数占全市图书馆的13%和18%。

  广州实施“繁星行动”文旅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率先成立1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着力培育70名“文化新乡贤”“街坊公益文化能人”“都市文化志愿达人”,孵化了70个优秀基层志愿服务项目。

  “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服务依托“广州公共文化云”,实现了全市11区、176个镇街的全覆盖,未来还将向社会开放服务供给。

  实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展示项目”,近400处由社会主体建设,涵盖动漫、法律、军事、艺术等众多主题的文化空间遍布城乡村居。

  全市现有通借通还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1020个、登记备案博物馆73个,建成馆校合作图书馆555家,社会力量合办的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95个、文化馆分馆(服务点)59个、博物馆32个。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新花城APP
广州日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A5从“驻村艺术家”看基层文化治理 卜松竹2024-07-16 2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