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会上,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揭晓。广州26个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较上一次评选,增加了18.2%。其中,由广州科研单位、科技企业或个人牵头主导的有11项,参与的有15项,牵头项目占全省八成。(6月25日《广州日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科学技术奖被视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晴雨表”、鼓励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出现在获奖名单里的每项成果,含金量都很高。今年的大奖竞争可谓“热辣滚烫”,优秀成果不仅数量多,还很“能打”。翻阅沉甸甸的获奖名单,广州“上榜率”有目共睹,科创“成绩单”亮点十足。这背后,有何“制胜”密码?
人才硬支撑。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统一、相互支撑。而这恰恰是广州的优势所在——在校本专科大学生和研究生为全国最多,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源源不断。梳理获奖名单,广州学者牵头主导的科研项目共获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州高校牵头、参与的项目占据“半壁江山”。可见,科技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角力。未来,要继续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自主培养体系,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多措并举锻造人才硬支撑。
投入下重本。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获奖的很多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广州科研单位参与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5大创新成果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中山大学鼻咽癌精准防治策略全球推广,每年受益患者逾4.5万人。“高产出”的背后是“下重本”,广州从不吝于科创投入。数据显示,2023年R&D经费投入988.3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企业唱主角。在本次获奖项目中,广州科技企业参与的数量不少。企业创新能力强,创新主体作用突出,是广州科技创新体系的一大特色。过去一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据日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广州有24家企业入选……广州正加快形成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的良好局面。接下来,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它们与平台“牵线搭桥”、与科研单位“牵手速配”,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科技是利器,城市赖之以兴。国家大奖闪耀广州科创力量,是奖励,也是一种激励。面向未来,广州当充分发掘自身的科创基因,激发创新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锻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庹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