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论
“姜萍4月份总成绩年级第一”“姜萍中考621分却上中专的原因”“姜萍老师希望大家不要苛责决赛成绩”“中考生称姜萍的学校是最好的中专”……
一连数日,姜萍俨然“住”在了热搜里。这位在某数学竞赛中斩获全球第12名战绩的中专学生、“天才少女”,一直在被围观、被宠爱、被热议。
有人感叹她的超级天赋,有人敬佩她自学高数的勤奋自律,有人羡慕千里马与伯乐(其数学老师王闰秋)的偶然相遇,有人喊话高校抛出橄榄枝,有人呼吁为她提供安静的环境,当然也有人提出了种种质疑……一鸣惊人、一战成名,这个17岁女生被人们看见了,但也被“卷”进了舆论的旋涡里。
姜萍能红多久难以预料,对其冠以“天才”之名或许也为时尚早。但这个“横空出世”的女生,这个“中专生拿下数学竞赛全球12名”的现象级新闻,还是带给我们不少思考。
比如,如何看待偏科?日前,“姜萍并不偏科”的话题冲上了热搜。其初中老师表示,姜萍各科成绩相对均衡。可此前报道中的一个细节,还是让人深深共情:姜萍在初中时便显现出对数学的敏感,但家长、老师告诉她“不要偏科”“高考不是只考数学”。偏科,意味着对某个或某些学科有特别的兴趣,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但同时也必然意味着存在弱项和短板。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因材施教,怎样帮助学生发挥天赋、放大优势,这些老问题仍需更多新思考。
再如,怎么让更多人才“冒”出来?英雄不问出处,高手在民间。从概率上讲,总有毫不起眼的地方卧虎藏龙,总有“天赋型选手”隐于人潮人海。比如一些学生,论总成绩,他们可能表现平平,并不显眼;论中考、高考,他们或许泯然众人、毫不出众。但他们在某些方面有过人天赋,如何给他们冒出来的机会,或许需要建立一套精准识才的工作机制,在综合性考试选拔之外,多提供一些路径,不拘一格,常态化识别,让更多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尤其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倘有天赋被埋没、潜能被“闲置”,那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还有,如何扭转对于职校的偏见?姜萍的“惊艳”,很大程度上源于中专在读生的身份。而网上的诸多议论,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很多人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在一些人眼中,职业院校似乎“低人一等”,只是孩子“学习不好”的无奈之举,是读高中、大学之下的“次等出路”。姜萍的故事是职校生的又一次“破圈”,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还需进一步“破题”。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姜萍所学的专业是服装设计。说是“设计”,其实最忌讳按套路出牌,按一个模子生产,最需要不守常规、不落窠臼、求新求变、精益求精。人才培养,或许也一样。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