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美丽乡村岂能“鸡犬不闻”

陈文杰

本文字数:1049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走偏现象,有的“村中不闻鸡鸣,池塘不见鸭鹅”,有的“主路反复割草,小巷藏污纳垢”。如此作为,到底是整治,还是添乱?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是为了建设美丽乡村,那它应该是什么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早就给我们打了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幅“井然有序、良田沃壤、鸡鸣犬吠”的景象,虽是诗人的浪漫想象,但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农村图景,不妨把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考标准”。

  既有标准,应努力向之靠拢,为何有的地方走了样,把农村环境弄得“鸡犬不闻”“一潭死水”?这恐怕还是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对孪生兄弟有关。

  一是重表轻里,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成“面子工程”。对无关紧要的地方层层加码,对该重视的地方视而不见。比如,在领导调研常走的线路上,既不能有高度不一的杂草,也不能有散养的鸡鸭鹅。而领导看不到的地方,如村内的背街小巷,那就管不了这么多了。一切以应付领导为主,整治岂能不乱?

  二是脱离实际,用僵化的行政指令代替科学的规划治理。这常见于“宁愿百姓有怨言,也不能挨领导批评”的官僚作派,用“吓唬式”“惩戒式”手段推进工作。比如为解决禽畜养殖污染等问题,用停发村级养老金来“吓唬”村民;有的想以罚代管,对蹲地用餐、窗台摆放杂物、被子未叠放等村民的内务事指手画脚、进行小额罚款。这些“既不合理,更不合法”的荒唐行为,恐怕也与官僚主义作风脱不了关系。

  无论是形式主义作祟,还是官僚主义作威,基层若有如此政治生态,乡村环境生态又能好到哪里去?说到底,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秀场,也不是小微权力的“游乐场”。

  对此,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是重中之重。在思想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以人为本”,既要体现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把农民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生活习惯,尽量“少折腾”“不闹腾”。而在方法上,既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避免基层为应付而殃及池鱼,又要通过广泛动员和鼓励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殷切期许正是无数百姓梦寐以求的桃花源。虽然《桃花源记》的结尾是“众人寻而不得”,但在现实中,已有不少乡村通过创新探索建立起自己的“桃花源”。其中,因地制宜正是关键——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扎扎实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再见桃花源”便不再是梦。              (陈文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美丽乡村岂能“鸡犬不闻” 陈文杰2024-06-14 2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