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州举办。本次成果展示活动以“穿越磨刀山 探寻岭南源”为主题,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展示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6月3日《广州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盛世中华,何以中国,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泱泱中华五千年,孕育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岭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独特贡献。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原主席王幼平所说,由于岭南属于亚热带与热带气候,其自然地理条件与岭北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再向北的地区有所不同。在此生活的远古人类所采取的适应方式也和岭北地区不一样。若要完整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早期岭南探源工作的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可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为深入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问题、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提交广东答卷。
文物会说话。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文明阶段,通过考古发掘找到的遗迹遗物,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通过考古发掘证经补史,可以让历史更加生动鲜活。2023年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启动实施的首个年度。一年来,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英德岩山寨遗址的考古发现清楚反映了最迟在距今5000年左右岭南社会开始加速分化;白田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将深汕历史轴线向上延伸近2000年……这一系列最新的田野考古与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岭南历史的脉络,展示岭南远古文化遗存的细节,也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最新“拼图”。而历时12年的“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将系统回答最早的广东人从哪里来、早期岭南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岭南为何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也是文化自信和发展力量的源泉。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考古渐成显学。每一次考古活动都会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会成为网络热点,《国家宝藏》《何以中国》等文化节目热播,“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的盛况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不断促进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强,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当下,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岭南文明的根源,绘就岭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画卷,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再添新篇。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