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创新探究

林欣潼 魏丽娜

本文字数:3781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带领广大附中学生参观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学校内“创想·时光”学生科创劳动教育中心

广大附中与广汽埃安集团共建的“埃安新能源汽车馆”

  在近日举行的校园开放日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大附中”)获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质生源基地”荣誉牌匾。近年来,该校还成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顶尖名校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这份成绩离不开学校在科创教育方面的探索:科技创新课正式进入高中课表;在校内小程序开发实验室、科创劳动教育中心、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等场馆,学生置身科技前沿,体验充满“硬核黑科技”的科创活动……近日我们走进广大附中,探究学校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科创拔尖人才搭建通往未来的桥梁。

  文/林欣潼 魏丽娜

  图/校方提供

  广大附中“少年科学院” 掀起科创热潮

  广大附中校长欧卫国介绍,为统筹推进科学教育,学校正在积极筹备广大附中“少年科学院”。目前,广大附中与广汽集团共建的“埃安新能源汽车馆”,已初步投入使用。开放日当天,很多同学特意前来“打卡”,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构造与原理。此外,学校还将与广东省航空学会联手组建广大附中无人机科技实践中心,持续在“科学教育”方面发力。

  “我在科技创新课中体验了3D打印、激光切割,老师教会了我们怎么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去设计产品,自己建模、制作。有时候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还要实地考察、实验。”这个学期,广大附中在高中部开设科技创新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D建模及打印、激光加工等科创活动。对高二学生陈思翔来说,这是一份宝贵的经历,他体验到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研发产品的全过程。

  近来,陈思翔常常“泡”在学校新建设的学生科创劳动教育中心,跟老师一起研究使用数控车床等设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工业的迭代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借助这些设备,我们能让天马行空的创意更好落地,一步步制造出想要的产品。”

  科创课追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广大附中科技教师展兴海介绍,老师既会带领学生解码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天眼”等“国之重器”,也会引领学生思考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学生通过了解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社会发展对创新后备人才的需求,厚植家国情怀,埋下一颗立志创新的种子。”

  课程中,老师们会注重减少纯粹知识点的传授,从单方面的“知识输入”变为开放互动式的“实践输出”,学生不是“做题家”,而是“实践者”“发明家”。这个学期,高一学生就在科创课上,迁移所学理论知识,分组制作了智能蓝牙音箱、智能台灯等产品。

  科创实践少不了先进硬件的支撑。学生在校内科创劳动教育中心上科创课,该中心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两个班开展活动,工具设备一应俱全,包括数控车床、铣床、激光切割机、打标机、数控雕刻机等大型加工设备。学生还可开展木工、钳工、金工等多类实践。此外,广大附中将逐步建成超过1000平方米的科学教育体验实践场馆,配套教育教学前沿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拓宽科学教育的空间和思路,大力推进广大附中“少年科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科创课,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涵育创新精神、挖掘创新潜质的沃土。接下来,学校计划建设七到八门特色科创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医学检验技术与医学影像技术、芯片制作、机器人、机械制造、无人机、航空航天等领域,并推动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学段,分别至少选择一门科创课。

  广大附中教科所副所长姚海霞说:“科创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探索专长和天赋,对各门专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初步认知,以丰富课程给予学生探索自我的空间,帮助他们形成志趣,对大学专业选择乃至未来职业发展有所规划。”

  为学生架起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面向所有学生落实科创教育的同时,广大附中也秉持“全员科普、重点拔尖”的策略,重点挖掘具有创新潜力的苗子,培养有使命感的拔尖科技后备人才。

  广大附中地处大学城,周边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丰富。基于这一优势,学校积极探索“大中衔接培养”方案,先后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高校教授到校开展科学教育。这学期,学校将“博士讲坛”升级为“院士讲坛”,旨在让同学们接触更高新的科技、更前沿的知识,增强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学校已经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教授、周福霖教授为同学们开展了前沿科技讲座。

  寒暑假时,学校会组建优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既面向零基础学生开设“小白营”,又组织拔尖学子走进大学实验室,跟随生物、物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授,进行更专业的科学研究。据介绍,近五年来,学校累计进入高校实验室跟随大学导师开展实验探究学习的人数平均每年约为500人,学生合计完成高质量实验探究论文、研究报告逾50篇。

  高二学生李畇霏就曾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地学习。在那里,他与同学组队参与《锌离子电池的新应用》课题研究,见识到最新的电池,近距离参观了锂离子电池的装配车间。“实验室里有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要建立起理论到实践之间的大桥’。科技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操作和书本上的理论,我们应将所学知识投入实践,让纸面理论变成‘活知识’。”李畇霏说。

  “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养成一种意识:与其抱怨周围的不合理情况,不如用科技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痛点。”姚海霞介绍,在各类科技社团活动、科技节、科技特训营中,老师会积极挖掘苗子,鼓励有科创兴趣的同学,寻找生活中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方案,调研论证,一步步把奇思妙想变为可见成果,并不断打磨作品,参与更高规格的比赛。

  例如,有同学观察到,身边有的人坐姿不正确,长久下来可能导致健康问题。他们想到,可利用智能技术设计一款台灯,通过人脸及姿态识别技术,实时监测用户坐姿,并在坐姿有误时及时发出提示,从而帮助同学们养成正确的习惯。这款“人体姿态视觉识别的坐姿校正台灯”,就是广大附中学生在第21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评选活动中的参评作品。

  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后,学生成长为善于提问研究的“小社会学家”、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的“小工程师”。姚海霞说,让学生学会做梦,敢于探索,通过技术把梦想变为现实,这正是学校的科创教育希望带给同学们的。

  科创教育赋能学生筑梦未来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科学涉及不同领域多门学科,对师资要求很高。姚海霞介绍道:“在师资培养方面,我们推动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科学类课程的老师都成为创新型教师,有强大的学习能力、钻研精神、创新视野,以及开朗包容的态度,将科创育人元素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姚海霞介绍,广大附中早已迈出了学科组联动育人的步伐。

  自2008年起,老师们就自发地在教学中融合科技创新特色,开展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例如语文老师结合科技阅读、科幻写作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散性思维、信息搜索能力;英语文化节中,老师设置科技主题,指导学生学习检索英文科学文献。

  近年来,广大附中已逐步形成科技劳动创新学术团队,并于2021年成立创新中心,统筹包括科技创新教育、学科竞赛在内的科学人才培养。接下来,学校还计划招聘工科背景教师,储备更全面的师资力量。

  创新人才不是“天选之人”,在广大附中老师眼中,每位学生都有创新潜质。在学校提供的多元实践平台上,学生变爱好为特长,甚至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姚海霞犹记得,她的一名学生在初中时热爱观鸟,展现出超强的记忆力。而他初三时恰逢一场观鸟比赛,由于成绩落后,父母起初并不允许他参与训练。他与家长协商,保证不因兴趣爱好而影响学业成绩。通过刻苦学习,他考入了班级前列,并在中考考回广附,最终考入中山大学就读生态相关专业,实现了以特长驱动个人全面发展。

  近年来,广大附中涌现出越来越多这般具有科创潜质的优秀学子:五大学科奥赛成绩获奖级别与人数长期位居广州前二、广东前三;多名学子入围清华、北大“大中衔接”培养计划,近五年已有30余位学子圆梦清华北大;学生在各级各类科学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学校入选成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学生还将面临技术迭代的挑战,这要求他们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姚海霞说:“科创教育乃漫长积累之旅。在高中阶段,我们无法让学生掌握所有知识,但通过探究原理与动手历练,所培养出的勇于开拓未知的创新之心,会是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我们希望同学们走出愿意探究的第一步,在技术的浪潮中,不断汲取新知,装备自我。”

  专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博览周刊·诗意 A15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创新探究 林欣潼 魏丽娜2024-05-27 2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