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餐馆吃饭,有时店员会提醒“先付后食”,为的是防逃单。那如果商家更喜欢“逃”呢?
13日,长春市驾驶员培训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先培后付资金监管签约仪式”。何为“先培后付”?就是学员缴纳的学费并不直接给驾校,而是存入监管账户,由行业协会依据有效学时向驾校划拨培训费用。
其实,这并不算什么新闻。早在2022年实行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已明确鼓励“先培训后付费服务模式”。近年来,全国多地均有探索。如果再将思维发散一下,不只驾培行业——上个月,校外培训行业“先学后付”模式在珠海“登陆”,只要消费者芝麻信用分足够高,就可以先上课、后付费。在广东、四川等地,“先学后付”已圈粉无数。
既非新鲜事,那为何每有风吹草动总能引人瞩目?说到底,关注的背后是期待。眼下,预付费乱象仍是消费痛点,商家“爆雷”、跑路屡见不鲜。“先学后付”,可有效规避消费风险,也可倒逼商家提升服务质量,它拿住了商家的“七寸”,扭转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能量”很大。当然,换个角度看,商家接受“先学后付”,好处亦“肉眼可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先学后付”意味着更规范、靠谱,可直接提升品牌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
那推广能否提速?应该看到,如何收费乃市场行为,只能引导、鼓励,不能强制。从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这需要行业协会主动作为,多方撮合;要创新模式,比如引入互联网征信数据,增加便利、减少顾虑;还要用好鼓励手段,比如多多宣传,让更多商家看到其中好处,自觉加入。 (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