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言快评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灭不了火的灭火器”,其中涉及广州消防器材销售门店。当晚,广州多部门联合核查处置,对在售消防器材进行就地封存和抽样取证,后续将根据检验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安全是“1”,其他的是后面的“0”。一个“100%灭不了火”的小小灭火器,毁掉的可能就是这个“1”。“安全链”上任何一个环节有漏洞,任何一个细节有风险,就有可能“一失万无”,酿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安全事故敲响警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深刻吸取教训,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认真排查隐患,狠抓工作落实,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多发连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让监管“全天候、全覆盖”。经济回升向好,消费持续回暖,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都需要安全来打底。对于危害安全的行为,必须深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对黑灰产业链深挖彻查、连根拔起。其中,要格外重视运用新技术“火眼金睛”,让共性关联的数据“能说话”,让监督执法匹配“最强大脑”,使“发现一类问题、办成一批案件、促进一域治理”走入现实。当全天候、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不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便不会“悬空”。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全监管需要“3·15”,更要365!
让监督“成网络、成体系”。事实证明,只有全民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进一步筑牢“安全屏障”。一则,要从严从实落实全链条安全监管责任,促使前端宣传预防、中端监测处置、后端惩治持续发挥效能;二则,对各种隐患苗头,全社会要形成“人人喊打”“露头就打”的声势。唯有如此,安全生产的设备和制度才不会沦为应付检查的工具,安全工作部署才不会落在虚处。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不备。各方务必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切实强化多元共治,把各类安全隐患消灭于未萌,共同写好安全这个大写的“1”。
(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