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是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医疗多学科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专业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有效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
从关注人患的“病”到关注患病的“人”,医务社工用服务“缝合”着专业医疗服务与患者社会需求之间的“裂隙”。记者调查发现,作为医患“摆渡人”的医务社工,如今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医院对医务社工服务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多元化地探索适合本院的医务社工服务制度模式。
对此有专家建议,各地应加快医务社工制度化模式的建设,同时建立医院场域中可信的、科学的医务社工服务成效依据,提升社会层面对医务社会工作基本的知晓度。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医患之间的“桥梁”:走访住院病患 详解各地门特申请流程
早上10时许,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医务社工小曾已经在驻科的肾内科走访了一个小时,由于穿着蓝色的医务社工马甲,不少回医院复查的病人“轻车熟路”地找到了她,咨询一些有关医保报销或回家需注意的事项。
随后记者看到,小曾一手拿着一本厚厚的资料,走到门诊护士站前的“住院明细”白板前,观察需要特别关注和及时走访的病人。她介绍,有些病人住院是首次腹膜透析置管,在术后要进行冲管,对于这些病人,她会关注他们在术后的心理状况。“病人的腹透超滤量出现负数值时,意味着病人发生了腹膜炎,正在经历着身体上的痛苦,也更加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波动,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沟通。”
小曾介绍,她最多时一天要在病房走访和跟进的病人达到12个,就算是不忙的情况下也会有至少5~7个。
“医务社工就像是一座‘桥梁’,将我们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搭建了起来。”该院肾内科的护士长告诉记者,每次社工反馈回来的病人信息,她也会及时告诉住院部的护士,在护理病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特别是有些家庭支持度不高的病人,更需要社工提醒他们改善生活习惯和准确用药。
之后,病人需要进行腹透治疗和血透治疗的手术置管,然后进一步申请门特(门诊特殊病医疗保险)。小曾介绍,她手中那叠厚厚的资料,就是广东各地不同的门特申请要求和流程。“门特对于患者家庭的压力缓解还是很重要的,比如病人一个月透析要花费4000多元,申请门特后就只要自付400多元了。”
在病房内,小曾耐心地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着需要办理门特的准备资料,并一张张查验,以期他们回到当地递交相关资料时能够一次就办理成功。“像这位阿叔之前是做了腹透治疗,由于病情需要改用血透治疗,但换治疗方式是需要重新递交门特申请的。”她告诉记者,血透治疗的费用更高,所以门特申请对于缓解患者家庭压力更加重要。
疏导不安与恐惧:患者更易向“第三方”表达情绪
“病人患了腹膜炎是非常痛苦的。”小曾曾经接触过一位70多岁的病人,连续三个月因为患腹膜炎住进了医院,由于一直承受着病痛,所以患者的心理情绪也达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医院有固定的住院流程,护士需要每天三次为患者测量血压,但这样的安排让病人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于是开始对医护人员发脾气。“当时我正在驻科巡床,发现了这个情况。”小曾说,当时这位患者的倾诉欲很强,在了解对方需求后,她开始和这位患者聊起了家常,而患者也更愿意对作为“第三方”的医务社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绪。之后,小曾再协助护士对该事件进行调整和解决。她告诉记者,其实在解决患者问题的同时,医务社工也需要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护士也是在做本职工作,被患者‘发脾气’难免会感到委屈和不解。但经过我们的沟通交流后,她们也了解了患者的需求和不安的原因,进而解除自己心里的困惑。”
往往在处理完某个病房的状况后,小曾又得急匆匆去到另一间病房,协助前来做课题研究的其他社工与患者沟通。由于她对患者情况更了解,尽管是同样的问话,但经过了小曾的进一步解释后,患者的配合度明显高了不少。
小曾表示,一般来住院的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因此当有社工帮他们解决问题时,老人也更愿意配合;而另一类住院的年轻患者,其主要问题是对于肾脏病未知的恐惧,这也需要医务社工帮他们一起克服。
从患者角度出发 协助医院优化就医流程与环境
“我来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今天前来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志愿者进行相关的培训。”广州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的医务社工郑妍向记者介绍,由于该院的医务社工只有两个人,所以对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和管理也非常重要。
同为该院医务社工的温冬宝则告诉记者,由于何贤纪念医院是番禺区妇幼保健医院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医院,所以医院的妇科、产科等科室也是当地的重点科室。同时,番禺区的外来人口也较多,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救助也需要医务社工来帮助开展。
他举例说,此前有一位省内来穗务工的患者因为脑出血住进了医院,尽管抢救过来了,但由于脑部损伤等原因没办法联系到其家人,只能滞留在医院。“康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医院的环境也不大利于他的康复。”于是,医务社工就联系外部资源帮助这位患者,一方面请派出所帮忙寻找他的家人,另一方面联系救助站。最终在医务社工的综合协调下,这位患者住进了户籍地的敬老院作进一步康复。
此外,医务社工还会承担一些妇女相关个案的救助。郑妍介绍,如有的产妇会有生育焦虑,也有一些夫妻吵架后妻子身心不适住院,都需要医务社工跟进。
郑妍说,由于医院这一年多以来一直在进行改造升级,有些科室会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会协助门诊,从患者的角度看如何进行指引,也将一些患者不方便的情况进行反馈,协助医院优化就医流程和环境,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有的医务社工“满负荷” 各地多元化探索发展医务社工服务
据了解,何贤纪念医院编制床位有800多张,配有医务社工两名;番禺区中心医院编制床位约有1200多张,配有医务社工6名;广东省人民医院有2500多张编制床位,配有医务社工9名。
“有些生理症状需要通过医疗措施干预去解决。而医务社工则是解决那些不仅靠医疗措施去解决的问题。”番禺区中心医院社工部部长赵自更介绍,一个患者的疾病往往有多方面成因,如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光靠医生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医生更倾向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而医务社工则倾向于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介绍,通过统计数据发现,目前该院常住病人中有20%左右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根据床位的大致预估,医务社工要面临着100多张床位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与患者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需要20分钟以上,加之其他的干预措施,医务社工一天疏导两到三个患者,基本上就已经满负荷运作了。”他表示,医务社工的服务对象除了患者及其家属,也包括了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工作上同样面临着心理压力,同时也会面临家庭方面的压力。”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内地医务社工发展经历了多种探索。一是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政策支持、医院运作”的方式,政府出台医务社工政策性文件,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社工岗位或部门,自主聘用社工,负责社工服务运作;二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政府购买、机构运作”方式,各级政府及民政、卫健等部门主导,主要由政府、医疗机构出资,向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由机构委派社工人员进驻医院,同时,作为社会慈善公益主干力量的基金会加入其中,成为重要的资源供给者;三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多元共存”方式,由政府主导,整合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不同医院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策略推进医务社工服务。
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加快医务社工制度化模式建设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周冰介绍,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已经覆盖了三级预防体系,包括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社区健康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等。
“全国性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局面与共识正在加快形成。”周冰表示,医务社工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也将进一步加快,职业制度和激励机制也将成为医务社工队伍建设的核心保障。
“同时,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整体来看,目前的发展仍是不平衡的,一是区域发展得不平衡,二是区域内医院开展得不平衡,三是院内科室覆盖得不平衡。”他认为,在制度上需进一步明确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主体责任;在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使用方面,需要完善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提升医务社工的服务与研究水平;还需要建立完善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才使用机制,解决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此外,周冰认为需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医务社工发展氛围。“地方政府机构需提升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加快医务社工制度化模式的建设;建立医院场域中可信的、科学的医务社工服务成效依据;提升社会层面基本的知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