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埔区鹤景路,穿过一条巷子,坐电梯上三楼,有一处专为重症困难儿童家庭提供的免费住所——“伟博小家”(下称“小家”)。中午时分,几个电饭煲一字排开,家长开始为孩子们烹饪午餐,如今住在这里的,都是从外地来广州求医的重症困难儿童家庭。
10年前,爱心人士杜源申发起了广州市伟博儿童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伟博基金会”),专门资助来广州治病的重症儿童,并为其家庭提供免费住处。截至目前,“小家”共帮助了406个异地来穗治疗的重症困难儿童家庭,受益者达1000多人。“我们希望来广州求医的病童家庭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杜源申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祝明月
照护者不再“打地铺”
病童重新有了笑容
位于黄埔区的这个“伟博小家”于2020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由伟博基金会发起。说起每位住进这里的孩子,基金会秘书长彭蔚记忆犹新:很多家庭住进来的时候都拖着一个大大的黑皮箱,里面全是孩子的衣服和药物,很多陪孩子来就医的家长,即便在广州长住半年,随身也就带着两套衣服——一套穿在身上、一套换洗。“一开始住进小家的时候,他们的眼神里都是彷徨和焦虑。”
来自湖北的小豪(化名)头发剃光了,戴着口罩,看起来较为孱弱。几个月前,小豪高烧不退,后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那时孩子的病情十分严重,每天都头晕、走路都走不稳,还经常发高烧,我们当地的医院治不了,医生建议我们来广州。”小豪母亲介绍,刚到广州时他们为了省钱,孩子每晚都睡在医院里租的折叠床上,而他们夫妻俩则连每晚30元的折叠床费都省了,她晚上靠着医院走廊的墙壁和衣而睡,孩子父亲则是找了纸皮铺在地上,睡在医院的楼梯间。至于吃饭,夫妻俩每天去市场买菜,医院附近有专门的厨房出租,每做一个菜收2~5元的费用,夫妻俩几乎每天都吃青菜煮挂面。
医院的医生得知了他们家庭的困难后告诉小豪母亲,“小家”可以为在医院治病的病童免费提供临时住处。她于是提出申请,没想到很快就被批准了。小豪母亲坦言,他们夫妻俩原本准备在医院打地铺睡半年,因为钱要留着为孩子治病。“在附近租房子每个月至少需要1500元,对我们来说,就算150元我们也舍不得花。”
小豪母亲说,这段时间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了工作,每个月如果再花钱租房实在支撑不起,而爱心单位愿意为他们提供住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记者看到,这里有厨房可以做饭,有洗衣机可以洗衣服,甚至有盆盆罐罐可以用来熬制汤药。入住“小家”后,小豪母亲负责照顾小豪,小豪父亲每天白天带着小豪去医院做化疗,抽空还要去打零工补贴家用。
住进“小家”一个月,小豪母亲发现已“消失”许久的笑容重新出现在孩子脸上。记者在现场看到,小豪开心地和其他孩子玩耍,住在这里的病童父母们交流着照护心得,大家彼此打气。
小豪母亲表示,入住“小家”让他感受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温暖,也让他们对孩子的治疗前景更加乐观。小豪的父亲说:“我们每天只用交水电费,这里不仅节省了我们的开支,还给了我们一个好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大家聚在这里相互交流,抱团取暖,不再感到孤独和彷徨。”经过半年的治疗,小豪如今的病情已经处于稳定期。
链接医疗资源
给病童家庭一个“港湾”
小豪只是“小家”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彭蔚告诉记者,广州医疗技术发达,每年来穗求医的重病儿童较多,但其中不少条件较为困难的重症儿童家庭找不到住处,而“小家”从成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家长们的这个痛点。“‘小家’为需要长期在医院治疗的重症困难儿童家庭提供免费的居住场地、基础生活设备与物资、医疗资源链接、心理关怀、家属支援等服务。从过往情况来看,病童家庭入住时间一般在半年左右。” 记者也注意到,“小家”的选址往往都在市内各三甲大医院附近,方便患儿家庭进出医院化疗、检查、取药等。
小磊(化名)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男孩,来自湖北。去年5月,小磊持续高烧不退,在老家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最具风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当地医院建议他们到医疗水平更高的地方治疗。在医生建议下,全家人来到广州求医。到广州后,医生对小磊的治疗表示乐观,但同时告诉小磊父母,可能需要打“持久战”,建议他们在医院附近租房子住,专心陪孩子治病。在得知小磊家经济困难后,医生告诉他们可以申请“小家”项目。
“说实话,我一开始听说这个消息时都有些不敢相信,怎么会有这样的好心人。”小磊的父亲说,当时他们家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小磊在发病初期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每天的治疗花费很大。而他打听过,在医院附近租房,即便是单间每个月至少也要1200元,夫妻俩怎么也舍不得花这个钱。起初,每天谁负责照顾孩子,谁就趴在孩子病床旁的椅子上睡一晚上,但夫妻俩又的确需要一个安静的住处,因为儿子的治疗还需要营养支持,他们需要为儿子熬汤,做儿子喜欢吃的饭菜,儿子才能恢复得更快。
最终,“小家”解决了这家人治疗期间的居住难题。每天,小磊母亲可以去市场买菜,根据医生建议为小磊熬汤。“鱼头豆腐汤,实惠又美味,小磊特别喜欢喝。”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磊的父亲还兼职当起了外卖员。
在小磊母亲看来,“小家”就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在这里住的都是重病儿童家庭,大家特别懂得互相体谅。“比如,即便这里有厨房,但大家都养成了默契,不会在厨房中做重口味饭菜,因为太大的油烟会让孩子们觉得难受。并且每次有人做完饭菜,都会把厨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下一个来做饭的家庭也会觉得很清爽。”
在这里,小磊父母见到了很多和他们一样来广州求医的重病儿童家庭。闲暇之余,大家在一起互相鼓励,交流着照顾孩子的苦与乐。“住进‘小家’,我们不再对疾病感到恐惧,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小磊的父亲说。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10年服务400多个患儿家庭
“小家”项目的发起人杜源申一向热心公益,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广州工作、生活,退休之后更是全身心投入慈善工作。
说起自己帮助重病儿童的初衷,杜源申表示,自己起初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在基金会管理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优势,所以退休后一直想为社会做些好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医院里的不少重病儿童家庭交不起房租,这让他有了帮助这些家庭的想法。“有一次,我一大早到医院探望患病儿童,发现不少陪护病童的父母因为家庭困难,晚上就睡在医院的过道或楼梯间。医院里的护士也跟我说,很多重症儿童如果在治疗期间能有个住处,对他们的康复会有很大帮助。”
而10年前的一次救助行动,更加坚定了他这个想法。“当时,我在医院给了一位重症患儿的父亲1万元,这位父亲无比感激,他当时的反应让我深感震撼,我没想到这1万元能为一个患病家庭带来这么大的帮助,那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但要找到合适的房子提供给病童住,却也十分不易。一开始,杜源申团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租房子。“有的房东一开始听说我们愿意租3年以上还挺高兴,但一了解到里面住的是重病儿童,就有些不太乐意了,但其实不管是肿瘤还是白血病,都没有传染性。”杜源申说。
无奈之下,杜源申只好在广州买下一间60多平方米的房子供病童住,这就是第一家“伟博小家”的由来。杜源申当时心想,如果以后还租不到房,干脆就一直买房供病童们住算了,但后来他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我们的小家一般都选在距离医院较近的市区,虽然方便孩子和家长去医院看病,但价格往往比较贵。并且这种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缺陷,完全由基金会单打独斗,不利于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杜源申说。
“现在我们每建好一个‘小家’,都有很多热心人士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杜源申说。10年来,他们共为406个异地来穗治疗的重病困难儿童家庭、1096位受益人提供了累计114251天无偿住宿服务,资助金额近400万元;彭蔚也告诉记者,10年来基金会共计资助病童800多人次,他们曾对300多位病童家长进行回访,发现已康复的孩子占比60.75%,在治疗中的占比近3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10年下来,有约500名孩子在项目资助下生命得到挽救。”
心声
争取每年新建一处“小家”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市内已启用8处“伟博小家”。伟博基金会是该项目的监督方和募资方,为每处“小家”找到对口企业负责资助管理费用,也为爱心企业搭建了一个实现社会责任的公益平台。
杜源申坦言,他没想到为重病儿童寻找住处的反响如此热烈,他的目标是争取以后每年在广州新建一处“伟博小家”,让更多来穗求医的重症儿童家庭有地方可以住。
杜源申表示,“小家”在选址时要考虑很多因素:第一,要离医院近,方便家长带病童去医院看病;第二,环境要相对僻静,让病童和家长能安心休息;第三,房东要同意房子的用途,并且也尽量不给周围居民带来过大影响。“所以,要找到合适的房子给病童们住挺不容易的,像之前的第8处‘小家’,我们团队光是找房子就找了一年多。”他表示,今年他们准备建起第9处“小家”,目前资金和团队已经到位,就差合适的房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