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评论

困于“第一学历”实无必要

连海平

本文字数:849

  近日,有关“第一学历”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1000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需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评价标准。(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谈及“第一学历”话题,会让人想到一则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随着“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多家企业婉拒”冲上热搜,有感同身受者甚至将“第一学历”形容为自己“这一辈子永远的痛”,何其惨淡。对于那些不甘“出身寒微”命运、想通过名校深造“逆天改命”者来说,辛辛苦苦多念了几年书,信心满满求职时却被“第一学历”限制打回原形,心中憋屈完全可以理解,希望社会打破“第一学历迷信”也应大力支持。

  只不过,相沿成习,更张何易。首先,这算不算一种就业歧视,社会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用人单位在最高学历相同的求职者当中选择“第一学历”,应属于择优行为,未必是就业歧视。再说,用人单位也明白,这种“爱好”属于摆不上台面的潜规则,不会白纸黑字把它写进招聘条款中,傻傻地“送人头”。何况,这种情况在哪都有。美国学者劳伦·A·里韦拉在《出身: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自我复制》一书中指出,美国各大公司在选人时也都非常看重“学校声望”这一项。综上所述,想用明规定去对付潜规则,执行起来有难度,效力也无从保障。

  多元化时代的阳光,照射在人才身上,人才亮点也处于“多点”“散射”状态,此等情势下,再用“唯文凭论”一把尺子去量人才,未免失之偏颇。用人单位拘泥于求职者“第一文凭”有刻舟求剑之嫌,毫无必要。外部环境改变需要时间,于个人而言,更可靠的还是改变自己。先是改变心态,与其对学历出身耿耿于怀、把自己困于“第一学历”焦虑中,作茧自缚,徒增烦恼,还不如承认事实,放宽心态,坦然面对一些不如意。再就是提升实力,进入社会你就会发现,文凭领你入门之后,就把你交给了“实力”,以后的路就要靠实力去走。要让自己在职场中拥有议价能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毕竟实力才是王道。  (连海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评论 A4困于“第一学历”实无必要 连海平2023-11-22 2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