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理论周刊

从世界遗产“桑园围”看广府古村活化

周彝馨

本文字数:1037

  桑园围和广府古村落,是广府文化两张璀璨的名片,承载了广府农业文明的精华。近年来,广府古村落活化虽如火如荼,但仍有待开辟高质量的活化路径。部分古村落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缺失、设计手段的单一与城市化倾向,也导致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桑园围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广府地区集围垦、灌溉、防洪、抗旱、交通、运输、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其发展历程,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唐宋以来经济拓展和重心南移历史过程的重要见证。

  桑园围水利工程因围垦灌溉而“生”,因合围防洪而“盛”,它的发展史是人民与洪、涝、潮等灾害斗智斗勇的历史,其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将“水患”变为了“水利”。此外,桑园围体系对沙田经济、贸易经济、移民文化等方面亦有重要的历史功能。这些方面成了众多广府古村落防灾、农业、贸易等的生存根本,桑园围的文化历史已融入广府古村落的血脉之中。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鸦片战争前夕,全国独留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外商大量采购生丝,不但果基鱼塘被桑基鱼塘取代,而且一部分稻田也改作桑基鱼塘。桑基鱼塘的扩展使珠江三角洲成为蚕丝和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成为我国三大生丝产区之一。因之,桑园围使广府古村落桑蚕业和水运发达,促进了乡镇墟市的大发展。

  桑园围的兴盛,促进了广府地区古村落的繁荣发展。因此桑园围的文化传承,在古村落中深有体现。其中,桑园围影响下的广府古村落民俗纷繁丰富,包括自梳女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的食俗文化等。

  桑园围作为世界性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否能为广府古村落带来新的活化思路,推动广府文化中农业文明、先进的水利文化、贸易经济等与古村落活化的完美结合呢?

  从当前来看,广府古村落活化尚需借助区域体系的思维,把桑园围作为叙事线索,串联起广府众多古村落。碎片化的古村活化,还未能充分利用世界灌溉文化遗产桑园围的巨大助力,未能有效串联起广府古村落的共性和文化优势,更未能有效呈现博大精深的广府农业文化。不少广府传统村落与桑园围休戚与共,仍缺乏高质量的活化路线与对策。更有大量广府传统村落曾受益于桑园围的保护和桑塘文化影响,是桑园围庞大文化体系中的一员。这些村落超出了桑园围的地理范围,形成了一个广义的桑园围文化范畴。

  桑园围申遗成功,是广府古村落活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广府古村落活化亟待更有号召力的宏大叙事。如何讲好广府古村落的桑园围故事,我们期待向史而新的规划设计。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10从世界遗产“桑园围”看广府古村活化 周彝馨2023-11-13 2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