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汗牛充栋,我们当下如何选读经典?如何吃透经典,常读常新?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教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敏
如何选读经典?
广州日报:经典名著太多了,年轻人应当优先选取哪些来读?当下,我们是否还有必要逐字逐句去阅读经典著作?
陈培永:选择哪一种经典去读,这跟年龄段是有密切关联的。一个30岁的人所认定的经典跟一个50岁的人所认定的经典,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选择读的经典,要跟自己读书的经历、人生的阅历结合起来。整体上,年轻人读经典,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先选择短小而精悍的作品,不一定一开始就选择大部头。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些经典作品也才三千字左右。
逐字逐句地阅读是必要的,这是与思想家对话的机会,也是不断提升自己思想深度的机会。我觉得读一部经典,一定要吃透它。只有读出深意和新意,才能使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任何思想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但是文字有时是冷冰冰的。我们读经典,要透过文字来把握其背后的思想。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一定能大有收获,提升思维能力、思想境界。
广州日报:读经典著作,怎样避免陷入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
陈培永:读经典,要读进去,也要读出来。如果只是读进去,却读不出来,可能就会陷入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我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并不代表经典中的理论观点是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不管时间空间如何转换,还把经典中的某些观点拿到今天来,要求今天的人照搬当时的某一句话来做。
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跟其他学说最根本的一个区别,就是它是洞察时代与引领时代、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学说。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还套用当时形成的观点,怎么可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尊重呢?埋首经典是为了关注现实,应该在关注现实中去埋首经典。用时代激活经典,用经典回应时代——把这个原则结合起来,无疑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如何读出新意?
广州日报:一些经典著作已被反复解读,今天还能读出新意吗?如何才能读出新意?
陈培永:不要认为一部经典被解读了好多遍,就不可能再读出新意了。超越伟大思想家的,一定是他们之后的时代。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人们的思想不断累积,会为我们创造解读新意的机会。哲学是需要沉思的,专注于沉思,就可能产生新的东西。对经典的“经典段落”,反复琢磨推敲,往深处去读,便能读出新意。
我不赞成没有逻辑思路、没有独到见解的鹦鹉学舌式经典解读。我会坚持围绕一个主题、构建一个框架、推出几个观点、留下几个金句,逼着自己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达到这样的效果:“读全”,避免经典文献中的一些重要观点没被发现、没被重点探究;“读新”,对经典文献有新的解读视角、新的见解,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出新的观点;“读活”,让经典文献能够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相结合。我坚信,新的思路、观点和见解,再加上通俗的表达、清新的文风,就是打开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式。
广州日报:有人说过,想要重新解读经典,又担心过度揣摩经典作家想要表达的本意;如果不加入个人的理解,又不能推陈出新。我们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陈培永:有这种担心是自然的,我们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以为是在读马克思,实际上是在读自己。如果进行纯粹还原性的研究,想跟大家讲清楚马克思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提出来的,究竟什么意思,可能就没必要担心错误解读马克思。一旦要把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跟我们这个时代对接起来,自然而然就会触及一些复杂的现实命题。我们需要克服心理障碍,告诉自己:今天更需要的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停留在马克思的某一句话上。
读马克思著作的时候,获得一些启发,然后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这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尊重,不能认为这是误解、曲解。特别是年轻读者,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一个思维的藩篱,不必担心自己的想法受人质疑。否则,只会引用经典中的某些段落,就读不出新想法、写不出新观点。马克思给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读者以足够大的包容,那就应在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发挥出引领时代的作用,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
广州日报:在“把书读薄”的导读著作做到精彩解析、重点剖析、疑点澄清的基础上,用哪些阅读技巧可以使之与精研原著的“把书读厚”更好地结合起来?
陈培永:我认为哲学就是干两件事:一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实际上,不是哲学家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本身就是复杂的,只是我们容易简单化。为什么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是大家都觉得人生与社会太复杂,需要哲学家告诉我们,其实很简单。
阅读经典著作也要把握好这两件事,第一要把厚的东西读“薄”,这个过程需要经典解析、疑难分析,一段话一段话来分析。第二要把经典读“厚”,这时候不要把经典中的观点都当成常识,要觉得每段话都不简单,都是值得追问的;要紧扣问题,结合时代、社会与人生,去理解经典段落,然后围绕问题提出想法。所以我不止一次提出过,读一本经典,就是读我们的时代、社会和人生。唯有如此,才能领悟经典的妙处,把经典读“厚”。
如何吃透经典?
广州日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间,有什么关系?阅读经典著作,如何助推基本原理的发展,如何推进理论的创新?
陈培永: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大厦,经典著作就是地基。地基夯得越深越实,大厦就能盖得越高越稳。基本原理可以说是这座大厦的四梁八柱,创新理论则是大厦中具有创意性的部分,是从大厦中生发出来的新设计、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经典著作来支撑的。要实现理论创新,离不开对经典著作的领悟,也离不开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在深入解读经典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回应我们的时代、社会和生活,才能够实现理论创新。
广州日报:很多人说,用简单的语言将复杂问题讲清楚,很考究功力。在写作《经典悦读系列丛书》的时候,请问您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陈培永:阅读经典、解读经典,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以为很简单,不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把厚重的思想表达出来吗?在后来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其中的难度。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的深刻性,决定了有时候很难用生动的语言去表达。
为克服解读的困难,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二十遍的时候读不懂,那就读五十遍,甚至八十遍,这是考验人的工作。要告诉自己,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那就是还没弄懂思想本身。只要真正弄懂了思想,就一定能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复杂问题。没有轻轻松松的写作,没有不遭遇困难的写作,坚持、勤奋、深思是战胜困难的前提。在反复阅读经典之后,聚焦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构建出回答这个问题的框架结构,写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观点,则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专家介绍:
陈培永,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出版《资本的秘密》《共产主义的原貌》《平等的历程》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悦读系列丛书”10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