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的马景阳从老家东北来深圳打拼已有24年,他是一位视障人士,多年前曾当过盲人按摩师;2004年,他参加中国残联首届远程心理咨询培训班,随后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并创办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
从用手感受来访者的病痛,到用声音消除来访者的“心病”,马景阳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记者近日对他进行了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在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间会议室内,马景阳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解释,自己是深圳市盲人协会的主席,平时工作时间主要忙着处理协会事务,因此他做心理咨询工作经常是在非工作时间,如周末或工作日的晚上。
“读”心理学转换赛道
马景阳出生在辽宁沈阳,1岁半时视力就不太好,后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马景阳回忆在他7岁时做了白内障手术,但当时的医疗技术还不完善,到上初一时他视力突然下降,右眼的视网膜完全脱落,左眼的视网膜部分脱落,突然就看不见了。“我的右眼完全看不见,左眼还有一定的光感,像开灯、关灯这些还是能够知道,但如果让我看墙上的东西就看不到了。”
马景阳告诉记者,之后的初中三年他都是在盲校度过,毕业后他专门去学习了中医按摩,不到20岁就只身来到南方打工。1999年,马景阳来到深圳,一直到2005年前后他都在盲人按摩店上班。
马景阳说,自己属于“不太踏实”的那类人。“当时我经常想着自己干这份工作能干到什么时候?能不能不干按摩,通过口才就能赚钱?当时我有几个想法,一个是法律咨询相关,另一个是心理咨询,还有一个是营养咨询。”刚好2004年中国残联开了首届远程心理咨询培训班,他就决心向着心理咨询的方向发展。
“培训一年之后,我就一边工作一边学习,2008年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2010年又获得了二级职业资格证。”他笑着说,从2009年开始,他就已经“换赛道”在心理咨询机构上班了,到2013年他开办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
他回忆,当时网络技术还没有现在发达,尽管已经有了读屏软件,但许多心理学方的书籍网上都还没有,他只能先买纸质书籍,然后扫描成电子版,再由志愿者帮忙校对,差不多一个月后,一本书才能真正在电脑上“读”起来。
“闻声辨位”分析心理状况
在正式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前,马景阳曾在深圳的“心理咨询热线”上班接听电话,打过来的电话内容五花八门,当时令他记忆最深的是一些有“轻生”念头的咨询电话。“我并不知道电话那一头是什么人,是怎样的状态,更多时候只能问一问原因,疏解对方的情绪。”随着时间推移,现在他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更多案例则是年轻人对个人发展的一些迷茫。
“做心理咨询方面的残障人士也有,但我遇到的并不多。”他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在高考前夕感到迷茫,然后找到他做了几次咨询,尽管对方并没有透露过这个孩子是残障人士,但是从一些细微处,他还是发现了这点,并从朋友口中得到了证实。
“你现在是不是在面对我讲话?”马景阳突然话题一转向记者问到。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又问“你是不是正靠在沙发的靠背”?令记者感到惊讶。对此他解释,一般人在对话时都是面对着对方讲话,声音会从两人对面的方向传过来。而根据声音的位置,也可以基本判断出讲话人是坐在沙发的靠边缘位置还是靠在沙发背上,他通过这点可以推断讲话人此时的状态是紧张还是放松的。“当人感到紧张时,会只坐在沙发边缘位置,这样有利于站起,能够最快对形势做出反应。所以通过声音判断出谈话人的心理状态并不难。”
马景阳表示,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生活大致就是一个“圈子”,在相对封闭的“圈子”内,往往某些被贴了“标签”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如小时候受到的歧视,别人过度的关怀等都有可能造成安全感缺乏、自我意识不完善、敏感和自卑等心理问题。”而当时他面对那位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时,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发现对方是一名残障人士的。
心理咨询师同样需要“咨询”
马景阳介绍,心理咨询师是通过消除过去经历、经验对咨询者的影响、拓展其认知,让其能够应对现实问题。“我现在主要还是在做焦虑抑郁症的心理干预,在服药的基础上去沟通解决来访者遇到的心理问题。”他说,如从医学角度了解病人的既往史、家族史等,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个案概念化”,看看来访者遇到的这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在来访者小时候父母常年吵架,没有安全感,咨询师就会针对这些事情慢慢拓展来访者的认知,深度分析这些问题,消除其身体的紧张,再慢慢地通过服药和家人的关怀,让其恢复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甚至和普通人一样。”
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样需要“咨询”。马景阳坦言,心理咨询师也可能遇到心理问题。“比如我本身恐高,如果遇到一个恐高的案例,就会引发我个人的情绪。”而这时,心理咨询师就需要同辈或督导老师一起去聊一聊这个案例,借助“外力”推动心理咨询工作的下一步进行。“继续教育、督导和咨询,都是我需要一直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