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理论周刊

“数字化绿色化”何以协同转型

王业强

本文字数:#article-word-count#

  政经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客观上要求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进行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协同、同步升级,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人口资源危机,全球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范式转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长期快速发展的奇迹,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针对单一的环境问题,而是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会激化。大数据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时代标志性的技术,已经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部分领域交叉相融,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案。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是基础与平台,是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电子商务、在线医疗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绿色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流趋势。《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由此可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绿色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必须借助新技术激发新动能,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用大数据引领生态环境管理的转型。

  在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艰难。因来源复杂多元,原始数据格式、类型和算法标准不统一,生态环境大数据存在数据采集、有效集成、精炼统一等数字化技术创新难题。生态环境信息技术发展也面临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关键技术尚未形成体系、对生态产业和生产安全治理的支撑能力不足等困难。目前生态环境大数据仍属于开发应用的初级阶段,多源异构的“数据孤岛”问题由来已久;同时,数出多门、对接流动困难,给数据采集、适配、重构与共享带来障碍,影响了数据内在价值的充分发挥。在全球环境治理赤字增大、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等背景下,全球环境治理与经济治理的协同性与冲突性都异常突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大性、复杂性决定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复合性与冲突性,亟待通过数字化创新释放全球环境协商治理的潜力与活力。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加速推进,为中国打好生态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创新运用数字化绿色化技术,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要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数据资源体系和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础要素,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通过感知控制、数字模拟、决策优化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与分配、污染物的最少产生与排放、经济与环境的均衡发展。

  二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生态治理的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对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关联主体的数据资源、政务服务、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生态治理活动,全部实现数字化,并将其存储于云端,使整个生态治理系统转变成可用数据代码来描述和分析的数据海洋,形成一种基于数字资源、数字方法、数字媒介、数字技术的系统、高效、智能的新型生态治理机制和模式。

  三是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推进生态治理模式的更新迭代,使生态治理告别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传统物理状态,从而转变为能够充分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进社会创新活力的赋能平台。

  绿色化牵引数字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企业通过不断提高数字技术水平,极大提高了生产率和能源使用效率。因之,数字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传统行业的低碳发展。

  然而,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算力的增长必然带来能耗的大幅增长,数字产业的碳排放将逐年增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1年全国各地区数据中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1.35亿吨,到2030年将超过2亿吨,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第一大碳排放源;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设备更新换代速度也会加快。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子垃圾将达7400万吨。近年来,我国数字设备迎来“退役潮”,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循环产业链尚未形成。面对如此庞大的电子垃圾回收需求,若无法妥善处理,必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争相建设数据中心,统一规划尚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将拉低能耗效率,造成算力配置分散、数据流通遇阻等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掣肘我国数字产业的健康发展。

  当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形成数字化绿色化良性循环,是我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是制定能耗与碳排放标准,完善数字产业“双碳”治理体系。在数字产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全覆盖,提高数字企业的节碳减排意识。而构建完整的数字产业“双碳”监管体系,可严格监管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引导数字产业绿色发展。

  二是统筹布局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硬件使用效率。建设大型数字基础设施,需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和要素比较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原则,避免数字设施重复建设和闲置。

  三是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数字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绿色回收渠道,降低电子垃圾处理的能耗与污染。

  四是提高数字产业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算力中心对数据的存储、集成以及分析能力,促进核心技术高质量研发,赋能数字产业上下游的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制造与运行能耗,让数字产业全产业链实现节能减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1999-2011@广州市交互式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大洋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40381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906152
联系我们:81883088总机转各部门
订报咨询电话:81911089
广告咨询电话:81163279
广州日报官方微信
广州日报APP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 A9“数字化绿色化”何以协同转型 王业强2023-08-28 2 2023年08月28日 星期一